APP下载

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意义

2018-10-21严兴文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4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新时代

严兴文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刻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变化依据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它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D60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029-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9)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站在时代高度,深刻洞察中国社会发展现状而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也意味着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时代。为此我们要在深刻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变化依据的基础上认真准确把握它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是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自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时代的主题、奋进的号角。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后一直未变。直到36年后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表述转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然引起的结果,其内涵需从二个维度进行考量:

一是從人民需要维度看,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近7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这就标志着人民需要不再是追求数量、解决衣、食、住、行等简单的物质生活阶段,而是转向追求生活品质、追求生活质量、向着美好生活迸发的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基础性、主体性的需要,而且还包括更多层面的需要,主要是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等非物质方面需求增强,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

二是从社会生产发展维度看,发展起来后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人们在“落后的社会生产”阶段经过人民努力创造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日子已成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如国内生产总量达到80万亿元,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以及对外投资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如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运营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均居世界第一位。“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1](P3),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如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相继问世。这些情况说明,通过长达近40年艰苦奋斗,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许多先进技术已经进入到世界先进行列或世界领先水平,“落后的社会生产”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现状,也不符合我国实际。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说:“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3]发展起来后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失衡发展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表现为结构性矛盾;一是区域结构多元化,如就全国而言,东部地区进入提升品质阶段,而西部地区仍处在满足基本生活阶段,区域差距较大;二是产业结构低端化,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水平大约10%以上,传统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高达80%以上;三是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所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6396元和13432元,倍差2.71[4];四是人与自然结构的异化,因对自然认识观念制约和对经济追求发展无限,过分利用自然,盲目凌驾自然之上,致使造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这些重大经济结构的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

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存在发展不足问题,社会生产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任务仍然很重,即表现出总量性矛盾。一是从GDP总量来看,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大约到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并不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强国,就像我国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不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一样;二是从人均GDP来看,我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但与达到发达国家人均GDP标准20000美元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最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远,因而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仍将持续很长时间。三是生产和需要之间的结构错位和总量不足。一方面低端产能和产品出现过剩,另一方面居民升级型消费得不到完全满足,导致对海外产品的狂购,这就意味着生产发展不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化是有现实、理论和价值依据的。

一是由我国现实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要矛盾演进的必然结果。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其变化是一个社会漫长历史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工作重点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们党一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过近40年艰苦奋斗,取得了骄人成绩: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装备制造等均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我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十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00美元跃升到2016年的8000多美元,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巩固与完善。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仍难以满足13亿多人口对不同产品结构和各种服务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不是由枪和炮结合起来推动历史演进的一般的历史划分的时代,而是由长久积累的物质文化基础使然,是对我国过去几十经济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也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做了指引,给我们的事业时代做出了说明,这个时代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是具有现实时代意义。

二是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永恒发展的,矛盾也不断发展演进的,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此我们党便一直沿用这一表述。当前,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思想理论的发展转化离不开对社会实践的准确把握。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本质,还应清醒地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应当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变”,而“不变”又是解决“变”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是展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若从供需角度分析,这里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需求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供给方,当社会供给能够满足人民需求时,人民才能生活幸福,社会才能发展稳定,因此供给方要及时准确地把握需求方的实际情况。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精神文化、政治诉求、社会地位、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对公平正义、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提出相应要求。但是,更加突出的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新时代确立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为我们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转化,次要方面已从“物质文化需要”向为解决“美好生活需要”转化,这就要求用历史思维判断国情变化。同时又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这就是“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随着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在“变”和“不变”中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为制定新时代的方针政策提供依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理解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各项政策举措的依据和遵循。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要求有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有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在制定政策时要进行深入调研,认清优势,找准短板,在补短板强弱项中释放出潜力。如地方中的深圳,在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中经济数据是非常亮眼的,但也存在资源环境和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短板,为此在2018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不但强调创新与产业,而且更强调城市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加快补足深圳资源环境和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短板。特别是中兴元器件被禁事件,暴露出我们核心技术短板问题严重,这些短板很多关系到国家网络安全、信息化安全问题,为此,补上这方面安全短板,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才能“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

第三,为我们党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提供了强大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址,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短板,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制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党要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需要,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4.

[3] 习近平.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北京:人民日报,2013-03-01

[4]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2.

[5] 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N],经济日报2018-01-18.

[6] 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8-4-22.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新时代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