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2018-10-21郭福萍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数学孩子教师

郭福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下面,根据自己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体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度,总结探索教师有效引导的基本策略。

一、通过“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前)在讲台桌上,摆放二块面包、三瓶不同味道的牛奶及一塊小蛋糕。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根据老师所摆的物品,设计一份早餐,想想有几种搭配方法。(这时,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组模型学具,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与操作。)这下,效果可真好,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不到几分钟,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并汇报了各自的搭配方法,大家取长补短,有序地把问题给解决了。

二、通过“有效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三、通过“有效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怎样才能提高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此外,在合作中,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合理把握合作时机

学生合作交流的形式要为学习内容服务,服从于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学生有疑问之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三)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四)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五)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通过“有效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价值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如,我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此次活动的钱数都要以“元”为单位进行交易。如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两支,单价是5角的橡皮一块,售票员应找回多少钱?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通过“有效激励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要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等有效教学策略问题的研究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同时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上关于教师有效引导策略的研究,旨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有效的建构过程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策略。

摘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一项微妙、细致同时也是极其艰巨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灵活多样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健康、愉悦发展,这不正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归宿吗?

关键词:自信心、团结协作、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爱心”和“责任感”的培养

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潜能,训练其心里、心理素质,使之和谐发展,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它不但影响个人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而且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应顺应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重视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要善于观察,发现异常,疏导异常,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平日的工作中,我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从中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一)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工作中我发现本班有一名女生各科成绩都不是很好,加之眼睛有些缺陷一直少言寡语。课上发言从不积极,从不敢正视老师,更不主动与同学接近。针对这个学生的表现经过思考总结出该生的种种行为是因为“缺乏自信心”所致。然而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谁充满自信,谁获取成功的机率就大。而现在这个学生却产生了与自信心形成强烈反差的负情绪——自卑。自卑感一旦形成并发展会给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不利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走出自卑阴影,找回自己头顶上那片自信的天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的一面,教师要善于抓住她(他)们的闪光点以点带面,促进其全面发展。无意中我发现她作业很有创意,她不但书写正规而且还根据题目特点配上了精美的插图。于是我把她的作业在全班做了展示并进行了表扬,慢慢地我发现她变了,变得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课上发言的次数增多了,每次发言后不管回答对错我都会对她的勇气给予一定的鼓励。她的成绩也一跃成为全班的前几名。在一次课代表竞职演说中,她竟然大胆地上台推荐自己,她的演讲绘声绘色博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同时她也顺利的担任了语文课代表,从此她的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其他科的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起来。

(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把每班的学生都分成若干小组对他们常规性的学习表现、生活表现,以小贴画的形式给予奖励或克扣,每周末进行总结,评出优胜小组,起初孩子们根本没领会老师的用意。行动起来仍然是以个人为单位,各自进行。班里仍是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结果每次评比结果每组都差不多。这时我没有直接道破学生们所存在的问题而是给他们上了一堂特殊的“音乐课”。我让孩子们欣赏《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首歌。欣赏完后让他们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句歌词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孩子们的见解五花八门,但都喜欢歌词中的 “一支竹篙的呦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呦开动大帆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并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或多或少地说出了“团结协作”的作用。不用老师明确指出怎么做,学生也心领神会的理解了老师的用意。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很多次都看见各组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争取本组获胜自发组织,互通意见,群策群力地来达到目的。这样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使他们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三)对学生进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

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女生可以说是各方面都很优秀,门门功课都得优,班里组织的各种活动她既是“导演”也是其中的“演员”之一。可是上了六年级后由于功课越来越难以及一些其它原因,她的成绩开始滑坡,不再是“门门优”,活动中再也看不见她的身影,女孩无法承受自己在学习上不再是最优秀的事实,便想方设法寻找能讓自己最出色的方法然而事与愿违。最后她找到了自己的出路——那就是节食。就在这段时间我发现了她的异常,主动和她交流后并对她的情况进行分析,我认为这是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我一方面从心理上诱导她一面和家长联系进行药物治疗,慢慢的孩子一步步好转了。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在工作中对于成绩尤为突出的学生我有意给她(他)们增加学习的难度,让她(他)们的成绩有高有低这样给孩子以“经风雨”的机会,时时让学生知道老师爱她(他)们喜欢她(他)们,是因为她(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单学习成绩。作为老师我们在看到孩子今天的健康和快乐的同时,更要想到孩子明天的健康和快乐。

(四)“爱心”和“责任感”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强、有个性,但往往在强调个人权利的同时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生活中教师们都端着“爱心”进行工作,出现了教师一味的付出,学生却很麻木。比如打扫卫生时,常看到一些班主任卷起袖子,大水、拖地、倒垃圾,一个人干得很起劲而学生就在一边理所应当的看着。很多学生在家更是这样。只享受家长的侍前侍后,却从来没有“自己也该做点什么”的想法。

这样的爱是不是太盲目了?当然,家长、老师的爱也有他的理由,一是怕耽误孩子的时间,二是怕孩子不高兴。但我们付出的“爱”不一定要获得回报,但一定要被学生理解,“爱”要有合适的表达方式,要让学生在被爱的同时也懂得付出自己的爱。在工作中,我经常从小事上让学生去理解别人对自己的爱,并学会去爱别人。进入夏天,为了方便学生的喝水问题,学校为每班装上了饮水机,机旁贴着爱心小标语“节约是美德”但学生大多视而不见,总爱拿着用于饮用的水打水仗,经常搞得其他学生不能及时喝到水。看到这种情况后,我把总浪费水的几个学生叫到跟前,告诉他们两天内不准动学校的一滴水,让他们亲自体会一下水的珍贵。这种办法看似很残酷,但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自此班里浪费水的现象杜绝了,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别人的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爱心”和“责任感”悄然烙入学生心中。

二、多种形式定期向孩子传授心理卫生与保健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熏陶、辅导、培养外还要对学生专门进行“心理卫生”与“保健”的知识培训。教学过程中每周我都会拿出一节课向学生传授保持心理健康的知识。通过听课、看专题录像等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并自觉的锻炼自己的心理。每堂课后我都让学生写“心得”,让他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积累下来,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们有的把自己的心得做成“手抄报”有的写成了日记。有的画成了宣传画,有的出成黑板报、有的制成爱心小贴士……不管孩子们以何种形式表现自己的所学,都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心理保健”有了更多的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受益颇深。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宽松环境

在平日工作中,我联系其他老师及学生家长尽量给孩子们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互相体谅,充满温情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感受到温暖。让其有光有处发,有苦有处诉,同时给每个孩子以“经风雨,遭挫折,见世面”的机会。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预防不良心理的产生,这种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心身健康发展,给不良心理的产生设置了一道道坚固的城墙。

总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一项微妙、细致同时也是极其艰巨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灵活多样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健康、愉悦发展,这不正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归宿吗?

猜你喜欢

数学孩子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孩子的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