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有效性

2018-10-21袁永恩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6期
关键词:误区思想政治思维导图

袁永恩

摘 要:基于逻辑性、直观性、整体性等优势,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着眼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设计的几个常见误区予以分析,以求辩证对治,提高实效。

关键词:思维导图;思想政治;有效性;误区

当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设计和运用逐渐得更多教师的重视和认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也取得不少成果。思维导图教学的逻辑性、直观性、整体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巨大红利。笔者所在的学校也从2017年开始,以思维导图为主题,申报教研课题实施研究。研究工作开展一年来,课题组成员经过实验对比、数据分析以及观察总结,得出一些结论性的判断。此文拟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设计的几个常见误区予以分析,以求辩证对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有些教师,尤其是部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教师,在设计整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由于担心思维导图不全面,影响知识点的完整呈现,故不惜层层加码,扩充内容,将思维导图设计得及其复杂,令人看的眼花缭乱。究其本源,思维导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便于学生准确、便捷地把握知识的构建脉络和思维逻辑,并不是全景式再现教材内容。当然,如此复杂的思维导图的设计,必然耗费设计者不少的时间和心血,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有一个对教材知识再加工、再整合的过程,值得肯定;但是过于繁复的思维导图,就像一幅极尽详细的世界地图,虽然面面俱到,点点涉及,貌似百科全书,却最容易让人迷失其中,找不到路径。所谓“大道至简”,所以,思维导图的设计,必须要以明晰性、便捷性、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价值诉求,而不是贪大求多,贪大求全。

二、忌形式浮夸,华而不实

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公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增强,有些思维导图的设计,极尽“美图”之能事,极具“视觉冲击力”。精细讲究的颜色搭配、各式图标的形象运用、花哨多样的图片穿插,可谓精心构思,用心机巧。但是,这样的思维导图,却忽视了其重要的实用性。思维导图的主要功能是便于辅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维,能用最简洁的词汇、语言、线条、图标表达设计者的思路,就是一幅优秀的思维导图。过于精巧的思维导图,既费时费力,还有让美工等次要因素喧宾夺主之嫌,甚至在整理、修改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便,实无必要。

三、忌舍弃教材,目无学生

有些教师对教材和知识的驾驭、加工能力比较强,在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往往超脱教材,单独构建知识体系;更有甚者,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全然不顾思维导图与教材的天然联系。思维导图与教材的关系,应该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教材为本,思维导图为教材服务。教师设计思维导图,是为了学生便于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和内在逻辑。如果思维导图没有尊重这一初衷,不与教材逻辑一致,甚至与教材偏离太远,反而导致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则得不偿失。当然,我们并不全然反对对教材的深度加工和重新构建,尤其是对少数优生的培养上,适度提升和拔高,是有必要的;但从面上而言,就思维导图本身固有的功能而言,思维导图须尊重教材,须关注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非刻意标新立异,另起炉灶。

四、忌平均用力,不得要领

还有些思维导图的设计,思路、方向正确,内容完备,各个知识点在图中均有呈现,貌似完美,实则不然。这样设计的思维导图,往往侧重于知识的重现和脉络的梳理,重点不突出,用意不鲜明,没有发挥出思维导图诊断、导向、提示的作用。教材所述,千差万别,重难点各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各有侧重,知识呈现、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各不相同,这一切,都应该在思维导图中有所言明。而相反,一些地位稍次、难度不高的知识和信息,则无必要浪费笔墨。一份有主次轻重的思维导图,同时也是一份有温度有情怀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能清晰明了地把握内容脉络和重心,捕捉核心和精华,助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当然,本文难于穷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有关思维导图的所有问题,仅择其要者在此讨论。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本质问题,任何思维导图的设计和运用,都必须服务于这一宗旨。由此出发,我们重新审视教學行为,研判思维导图,也就把握一把量尺,必将有助于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华侨中学)

猜你喜欢

误区思想政治思维导图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