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师音教专业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10-21鲁立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将“校地共育”引入高师音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可行性。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新时代下用人单位对于音教专业学生培养的具体需求;第二部分梳理了传统音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第三部分阐述了校地共育引入人才培养模式后的具体改革措施;第四部分总结了校地共育引入之后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同时也预设了可能引发的问题。
关键词:高师音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地共育
一、迎新时代,谈新问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老百姓对于音乐艺术的喜爱渴望以及对自身品味修养的提升需求,与地区有限的音乐教育人才储备和不充分的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也成为了该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解决。
于是,以结果反观高师音教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音教专业必须承担以下任务:1. 培养“多能一专”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思想上必须正确树立师风师德的观念,技能上则需要掌握唱歌、钢琴伴奏、合唱指挥、少儿舞蹈编创和一门其他器乐演奏等多项业务技能,同时必须保有一技专之长;既能在在日常教学中上得了讲台,又能在各项文体活动中上得了舞台;2. 开展“助推地方”的多举措文化事业——既要为地区居民带来高品味、精技术的文化展演节目,以提升人民的文化修养;同时也要参与区域基础音乐教育工作,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那么基于以上需求,我国现有的音教专业人才培养便出现了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
二、反思过去,聚焦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高师的传统音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出无法与时俱进、无法与社会接轨、无法反哺地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既没有考虑新时代的中小学需要怎样的音乐教师,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平台,更谈不上考虑助推地方、繁荣文化等新时代高校职能了。这样的缺失致使学生进入工作之后会产生一种“什么都学了,但好像什么又都没学”的感受。这说明,我们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实践训练、教学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忽略师德养成
师德在我国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是被重点强调的基本素质。但今天的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却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而忽略了他们职业伦理道德的养成。近几年来,教师虐童、教师受贿等事件不断被曝光,便是对培养模式出现问题的最好证明。随着当今社会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它甚至成为了教师评价体系中唯一拥有“一票否决”权利的“道德红线”,说明在高师教育中加入师德的培育势在必行。
(二)课程设置缺乏音教特色
中国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大多照搬专业院校,仅拼贴加入了部分教师教育专业类的课程而已。但就就业岗位和培养目标而言,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旨在培养表演型人才,对專业能力和舞台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后者培养的则是音乐教师,对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无法共享的。
(三)教学内容不符工作需要
承接上一个问题,由于我国高师音教专业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国内专业音乐院校,因此从教学的目标到内容他们都自发地依托于自身的学习经验延用了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这由此也使得音教专业的学生们所获得的知识与未来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不相适应,存在隔阂,无法做到顺利接轨。
(四)实训平台缺少全面规划
近几年来,中国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课程和实践训练平台越发重视,强调在理论课程之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实战训练。然而,音教专业的实训内容仅仅是以大三的教学见习和大四的教育实习为主,无法适应当今强调综合素质和双台(讲台+舞台)能力的音乐教师岗位需求。因此,音教专业急需对实训平台和实践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如此才能更好地辅助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三、校地共育,校地双赢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可以尝试通过“校地共育”的引入进行解决。“校地共育”是当今学界提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学校和地方的双向合作,培养出与实际岗位需求尽可能接轨的专业人才。笔者认为,“校地共育”同样也是解决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文化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在地文化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搭建起多方位、高效率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提前走上工作岗位,明确自己在未来工作中所必需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由此反推校内学习,做到有目的的学、有计划的学。同时,长期稳定的学生实践也必然会扩大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及地区文化展演的表演队伍,这显然将为普及地区文化教育和提升地区文化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如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改革措施应包括:
(一)三方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文件之一,直接反映出学校对于一个专业整个教育模式的设计思路、操作方针和过程设置,而随后的所有具体工作也都以此为理论依据和参照。因此,校地共育的思路首先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学校-学院”共同制定,即通识课、教育类课程由学校制定安排,音乐专业课程由二级学院规划。
显然,这样的培养方案制定模式直接从课程归属上便将“音乐”和“教育”割裂开来,完全无法体现两个专业的交叉融合,自然更无从提起对“音乐教育”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了。同时,由于音乐系无法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监控,自然无法与授课教师进行更为亲密的对话和交流,也致使课程管理失当,无法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有效的把握。
由此,笔者建议,建立“专业设置-专岗调研-专家把关”的三方联合制定模式。
首先,在保留学校对于通识课程安排的基础上,打通音乐专业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学分设定、课程设置等均由专业系科管理,如此方可加大音乐专业对人才培养实施的有效监管范围和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力度。
其次,专业系科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应邀请当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教师代表甚至是当地重要的音乐基础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专题座谈,明确各个层面的用人单位在当下的实际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由此辅助四年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达到与时俱进,接轨地方。
此外,二级学院也应该向校内外的优秀教育专家进行人才培养的咨询和计划方案的最后把关,因为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培养符合当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更应该引领新时代的基础音乐教育,如此才能体现出高师的身份和特色。通过向教育专家的学习求教,进一步审视在对学生的学习规划和课程设计中是否融入了对身为“人”的基本品德培养和对身为“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同时,是否真正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平台和机会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学习和锻炼,以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这三方面的联合制定,高师音教专业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品德、高素质、高能力的新时代综合型音乐教育人才。
(二)多方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就当今岗位需求而言,音教专业的学生必须承担两类实际工作任务,一是教学工作,主要包括集体授课、个别授课、社团/课程管理;二是展演工作,包括节目演出、演出策划、组织排练等等。以此为参照,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为主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便显得不够完整,相当单薄。因此为了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笔者认为高师应该在保留教育实习的基础上,以调整教育见习和利用实践学分为抓手,扩充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联合多方用人单位构建实训平台。
在教学工作的实训平台构建方面,当今高校主要和当地中小学对接,以实践教学基地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稳固优质的课程观摩和实习机会。笔者认为,传统的教育实习可以继续得以保存,因为在正规学校的监督管理、优秀前辈教师的指导和持续集体授课的演练下,学生们可以养成一套完整的备课-上课-反思的过程。但除此之外,对其他教学工作的演练和实训则要依托其他用人单位,比如规模较大、管理严格的综合型音乐培训中心。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每年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较少,考编难度大,很多音教专业的学生最终都会选择应聘音乐培训中心,或自己开设一家音乐教育机构。同时,中国也确实不乏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艺术培训学校,如雅马哈音乐中心等等。这些民办教育机构不仅待遇优厚,提升潜力巨大,而且能提供跨国视野,给予员工更高的发展空间。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音教专业同时也可以考虑与这类的培训机构对接。在其中,它们不仅可以提供个人表演授课岗位、集体表演/理论授课岗位,而且还可以提供一定的行政和销售岗位,使学生们可以面临更多的工作类型选择或经历更多的岗位轮换,积攒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更加明确适合自己的特性工作。
在展演工作的实训平台构建方面,即提高音教专业学生的独立表演、社团(兴趣班)管理、音乐会组织的能力,高校可以联合当地文化宣传部门、音乐家协会、广电新局或音乐厅等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和策划演出的机会。首先,为了提升学生独立演出的能力,音教专业可以以实训平台为依托,持續培养学生的某项专长能力,直至他们达到表演水平,以弥补“万精油”式的传统音教专业课程设置。其次,高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由地方政府主办,音乐家协会、广电新局或文化馆承办的各类演出活动,如“文化下乡”、“文化街景”及各种大型综艺演出、开幕式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演出经验,适应不同的演出场合,同样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见识多种类型的表演形式,最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临场经验。第三,为了使学生们具有较为成熟的彩排经验,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重奏重唱、合奏合唱和群舞编创的平台。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学院内部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排学生辅助学校课外社团/兴趣班的排练,担任音乐教育机构中多人合奏/舞蹈课程的教师,或参与文化馆或广电新局的多人节目排练。通过前辈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亲身参与或实践,相信同学可以更为系统地了解多人彩排的授课或组织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最后,组织音乐会同样也是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而由于一场音乐会的举办其实涉及到经费使用、节目筛选、人事安排、音响调试、舞美设计等多方面操作,因此仅有演出经验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提供另外的实践机会。笔者认为,与当地音乐厅合作或许是一个非常高效率的安排。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厅各个工作部门,聆听剧院经理对一场音乐会组织和策划的介绍,同时观摩优质的专业音乐会演出,使学生对此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学院可以要求学生每年定期组织班级音乐会,通过三到四场完整音乐会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相信同学们对于举办此类活动不会再感到陌生和手足无措。
(三)双方共建师资队伍
“请进来,走出去”是近几年来高校针对师资队伍改革提出的重要标语。笔者认为,这同样可以用于对校地共育在高师音教专业改革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结,但需要包含更丰富的操作内容。
首先,教师应分“两个方向”走出去。正如上文所说,由于我国当今音教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都来自艺术类专业院校,因此他们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并不是很明确。同时,很多资深老师也由于长期任教高校而无法明晰最新的岗位需求。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应该联合当地的中小学校,固定组织专业教师“走向”中小学,比如在组织新教师培训或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组织老师们赴中小学听课。通过实际观摩和与一线教师的沟通,老师们将打破固有的教学观念,切实了解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需求和主要的工作内容,由此才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调整更新自己的授课思路和内容。另一方面,高校应继续重视教师团队高学历、跨专业的培养,鼓励老师们攻读音乐教育学或音乐心理学的博士。教育类博士和音乐类博士的引进一直以来都受到师范院校的关注,是传统的热门行业。然而,这两类博士究其专业性质而言其实都不完全与音乐教育专业对口,因为音乐教育本身就是融合了音乐和教育的跨学科专业。所以,音乐教育博士才是真正符合本专业需求的师资建设。目前,在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优秀高校都开设了该方向的博士点,有需求的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关注。
其次,高校应请“两类职业”走进来。为了向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并符合当下实际需求的课程,高校可以以外聘教师的方式引入当地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通过承担具体课程(如《音乐教学论》)、开设部分选修课程(如《奥尔夫教学法》),向学生提供来自一线的理论指导和最前沿的经验传授。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其他用人单位,如优秀的音乐培训中心、文化馆或音乐厅的负责人来校面向师生进行讲座或访谈,以最时新的动态、最切身的经历和最前线的心得分享当今更多的就业资讯和工作感悟,成为搭建高校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
笔者相信,“校内走出去,校外请进来”的师资队伍组建方式必然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实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更前沿的岗位资讯和更切实的工作经验,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四、价值讨论,问题预设
在上文阐述了高师音教专业引入校地共育模式之后,我们发现,与其他相关部门、当地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合作之后,高校可以帮助学生简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丰富学习内容,以及分享当前的经验资讯。可以说,校地共育确实可以弥补高校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为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提供必要的助力。然而笔者认为,校地共育同样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重新设定传统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分配
校地共育带来的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实训平台打乱了高校通常的校内教学和单一教学的模式,由此必然引发传统课程和实践课程在时间使用、资源分配、教师工作等方面的比例变化,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简单的相加会加重高校经费的负担,剥夺教师的科研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本。所以,校地共育必然会带来音教专业的课程设置变化。
(二)重新界定理论课程在教育模式中的价值意义
校地共育所带来的课程改革从另一方面说也在逼迫传统理论课程的改革。笔者认为,理论课程在当今高校的意义绝不可被忽略。一方面,它担负着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职责,是体现高校对“人”的培养和关怀的重要课堂;但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越发强调它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帮助。因此,理论课程的价值意义不可被低估,但其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势必要跟随当今职业风向和就业趋势进行调整。
(三)重新规划学生在就读期间的学分及学时安排
由于校地共育带来了大量实践活动,因此大大缩减了学生的在校及就读时间,這同样是必须克服的问题。由于音乐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们必须在课后有大量时间在琴房中对老师布置的作品进行反复练习。所以,如果不调整教育模式,大量的外出势必会干扰学生常规的练习时间,反而得不偿失。因此,是否需要通过缩减校内课程、扩大实践学分等手段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模式就成为了高校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结语
笔者认为,将校地共育引入高校音教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确实可行的思路:它整合了校外其他相关领域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当今实际的岗位需求着手,改革人才培养思路、调整教育模式和构建实训平台,为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不仅如此,校地共育同时也增加了高校与地方的交流,使师生走出象牙塔,了解当今的专业趋势和走向。然而,校地共育的引入也在倒逼高师加速对传统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毕竟如何使高校接轨社会,不仅考验的是学生的质量和教师的思路,同样也考验的是高校管理阶层的布局和眼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大会堂大礼堂,2017.
[2] 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 2002,01:15-22.
[3] 马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46-53.
[4] 卢东民,张红,沈志坤.“校地共育”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25-127.
[5] 严永福.有感于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世界优秀音乐教育体系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12,01:40-42.
基金项目:湖州师范学院2017年校级教研教改项目《高师音教专业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B1717)
作者简介:鲁立(1984-),女,江苏人,博士,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