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的角度看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
2018-10-21王雪平
王雪平
摘 要: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色艺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知识的更新,为了更好地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发扬,本文将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民间音乐的现状以及所做的一些思考,以此让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民间音乐;美学;传承与发展
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一直是音乐界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近代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涌入,其先进的音乐技术理论被广泛传入国内各大音乐领域,深受国人的吹捧。随后掀起了一场中西音乐文化优劣的较量,也从另一方面加深了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界的影响力。面对国际形势下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待本土音乐尤其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将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呢?下面笔者将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来谈一谈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民间音乐变的问题
(一)在“立美”中求变
民间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使其能够在开放性的时代背景中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除了其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外,还与那积淀下来的几千年的艺术修养及创作手法,有着重要的关系。加上民族群体自身价值的判断和审美习惯的倾向性,在历时性的层面中累积的艺术习惯和经验,加深着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使其音乐的发展也自然而然的受其某种特性(无论是人文的、民族自身的或地理差异的)的影响。就如同艰苦贫寒的高原不可能以委婉缠绵的小调为特色一样。然而,千姿百态的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随着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那些古老质朴的乡间小曲,如何能够随着时代的更新而传承下去,确实是一道难解的题。一方面,开放的思想意识已在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中国随之而来,短短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国民的趋潮意识和国际化流行风气已经慢慢地入侵人心,学习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也将是文化交流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如果一味的保守的、过分的主张保护乡土文化,在这里主要讲的是音乐,其必然受到尴尬环境的影响使其自身也无法自圆其说。因为艺术的发展和发生都是来源于生活及外部环境,如果大的环境在变,自身的环境不变,如当地人文及民族心理,在不遵循大环境规律的情境下,民间音乐的发展,即使有一段时间的状态完好,也终避不了最后的改变,甚至倒退。原因在于小环境的保守终究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国人的心理具有根深蒂固求同的思维,加上开放性的态度,民间音乐受到外在环境的各方面影响而发生自身的更新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其永保生命力的一种趋势。
(二)在审美中的变
卓菲亚、丽莎著,于润洋译的《音乐美学新稿》中提到:“每种艺术的历史不仅是创作和演出的历史,在很大程度生也是欣赏的历史。这是听众意识的历史,是听众对待艺术的态度的演变的历史。”由此可见,民间音乐的发生发展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舞台上,获得深刻的提炼和重生,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民族自体对待其音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音乐特色的生成和发展。尤其是站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在质朴古老甚至在年轻一代的某特定人群中,他们有所认为的落后、庸俗词,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和判断,民族民间音乐的生存不仅要在其艺术性的本体中进行反思和改造,寻找到更深的闪光点,还要在面对大众群体时,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所以审美态度具有重要性。除了系统的学习音乐技能和理论修养外,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自信心,加深文化传统的熏陶和学习,甚至了解民族间的深层心理思维和发生根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只有审美个体建构达到和谐、完善,使之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发展规律达到平衡,才能更好、有效地发掘和欣赏民间音乐的内在涵养和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民间音乐的传承上做出力所能及、甚至全心全意的付出,而不是口頭上的为了挖掘而挖掘,为了传承而传承。对一个事物本质的了解,是做好它的前提。我们广大民间音乐家、音乐爱好者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在补救甚至发扬传统的同时,要把关注点放到民族意识、民族心理上。在搜集曲谱、记录文字等案头工作时,要进一步对原生态的环境意识作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才不会违背艺术发展的规律,不会造成人们对原生态艺术的歪曲。所以,在音乐艺术为其新生活力寻找新亮点的同时,接受者、传承者对民间音乐态度的严谨性、科学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美的态度对雅俗问题的判断
修海林、罗小平的《音乐美学通论》中认为:“艺术(音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能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正是作为体现人类本质之一、人的音乐立美审美历史活动的实践性工作成果与证明。”音乐美学对于艺术作品的美丑问题,有其多元的方位视角和认识方式。对于民间艺术,种类样式繁多、特色各具鲜明、艺术表达各不相同,如何评判这个民族的音乐美,还是那个民族音乐的美是难以用具体的评判标准来衡量的。这样的疑问和困惑也是在没有理清音乐的存在发生的意义及音乐存在关系的基础上的。纵观几千年音乐文化传统,对于音乐雅俗问题的看法,可以清晰地寻觅古人对待其艺术的偏见,以及在其等级化趋势中找到答案。就拿具有“礼乐之邦”的周代而言,无论是用乐的数量、规模以及乐队的排列方式都受到所面对的接受者的不同身份和地位的影响,为什么贫民百姓无权享受礼乐的辉宏,为什么对于礼季将古乐舞于庭就会招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恨?可见,一方面反映的是音乐被庸俗的富于阶级化象征及政治化的捆绑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古人对于音乐艺术的本质问题产生了自身的价值判断,给音乐贴满了美丑好坏的标签,使音乐的发展朝着阶级化,使其越来越往人为化的道路走,隔断了其与原生环境的联系。所谓的“阳春白雪”是否真的可以脱离于“下里巴人”?笔者认为,不是人为的价值评判被加入阶级主观色彩后,就可以拿来否定民间艺术的存在。理论的生成是来源于实践的经验和提炼,如果艺术家主观性的认为,把艺术特点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判民间的艺术,对民间音乐本身就是一场灾难,不仅会对民间艺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国乐发展道路的扭曲。所以,雅俗美丑不在于与创作标准的契合度有多高,而在于是否与受众群众的生活或者聆听习惯紧密相关,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被人们所喜爱、所接受。只要有不同的音乐形式被大众接受认可,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音乐的发生和流传是其艺术魅力自然而然的结果,其流传地域和受众范围有多广,一方面受到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它的音乐本身是否具有流传性、是否符合现代群众的审美倾向,是否被现代大众所追捧、所喜爱。所以,艺术是感受的艺术,是符合人类耳朵的美的艺术,它的成功与否,直接跟人们的审美相关。
三、音乐美学学科对民间音乐传承的影响
音乐美学是一门哲学的音乐美学的学科,我国著名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家冯长春教授概括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与审美实践的本质与规律的一门艺术科学。”由此可见,民族民间音乐也属于其研究的范围,而民间音乐的发展是特定的人文地域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主流音乐的变化随之发生改变,甚至改变了国民对艺术的审美需求和喜好的偏向,由此而来的民间音乐传承问题已是面临很大的危机。除了政府性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一条途径外,笔者认为关键要改变接受者对民间音乐审美的态度,从心理上真正体会和感觉到民间音乐艺术的魅力。不仅表现在立美中的创新要融合本民族人民的心理需求,使其在大背景的时代中能够吸收新鲜的文化土壤和生活源泉,为生活为民所领悟、所接受。另外,欣赏者和接受者要如何站在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土壤的深层文化中,正确的看待、发现甚至领悟,各种民族不同的音乐艺术魅力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接受者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以及对该民族接受者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都必须有清楚和深层的了解和探索。尤其对于民间音乐美的看待上,美学上的哲学艺术理论,是否能科学的看待其价值的自身魅力和美丑评判的科学合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行而下”的乡土文明如何让其特定的艺术文化得到越来越深的影响力,如何让其自力更生式的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张,如何在结合本族環境特色的发展中,在“总结—创作—提炼—总结”的模式下,寻找自身的音乐规律,使其成为前行的动力和基础与音乐美学学科的科学发展观息息相关。所以,只有在美学的清晰认识下,只有改变各个阶层对待民间音乐审美视角的转变,才能真正发觉民间音乐的深层魅力和价值,才能更好的从内容从形式从根本上喜爱和接受,甚至传承好民间的音乐文化及各种形态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趋失去观众缘的乡俗俚曲。由此可见,美学的基础是改变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
[2]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6.
[3] 彭芳.中国民间音乐的艺术传承与发展探究[J].北方音乐,2016,14.
[4] 卓菲亚,丽莎 著,于润洋 译.音乐美学新稿[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