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主要演奏技巧
2018-10-21付月恒
付月恒
摘 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经典的民间爱情故事为音乐素材,不仅将中国元素融入到小提琴表现形式中,还进一步实现了与协奏曲的完美融合,创作出了带有浓厚艺术氛围和丰富情感的中西方音乐融合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当中运用最多的技巧手法是滑音,滑音技巧不但是一种技术性手法,更是小提琴音乐的展现手法,《梁祝》中滑音的大量运用是作品在音乐技法表现方面的精彩独到之处,也是作品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文章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实际演奏等方法,分别从创作、曲式结构、旋律情节、滑音在各个主题中的运用分析几个方面来研究,旨在通过对《梁祝》中滑音的运用来分析归纳出滑音技巧在音乐作品中的魅力及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演奏技巧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这一则爱情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是中国戏剧中流传最广的戏剧之一,与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作为东西方爱情故事的代表而享誉世界。《梁祝》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恋最后双双化蝶的爱情悲劇,即体现了古代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努力,又体现了封建婚姻伦理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青年男女的束缚和压迫。中国的许多名曲名戏都是从古代传说故事中演化而来的,《梁祝》即是其中的热点,从京剧到昆剧、从豫剧到越剧、从河南梆子到豫南花鼓,几乎所有的民间戏曲都全部或部分的取材了《梁祝》的故事情节,其堪称为中国民间拥有戏曲版本最多的传说故事。围绕梁祝所产生的现代作曲为数不少,其中最为著名的版本之一就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为小提琴所创作的协奏曲《梁祝》。《梁祝》一方面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继续传播并逐渐将其带向世界舞台;另一方面,小提琴乐器借助梁山伯与祝英台已有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各界对小提琴的认知,促进小提琴在乐界的推广使用。《梁祝》委婉悠扬的琴声使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更广为传播,同时也让中国人听懂了西洋乐器小提琴所演奏的音乐语言,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良善结合。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至今为止影响中国人最深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堪称中西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它《梁祝》使得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悲剧性进一步的放大,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层面和艺术表现的成就,并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旋律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时而如一曲激昂的战斗号角鼓舞人心,时而又如一首如泣如诉的爱情悲歌让人悲痛欲绝。一曲《梁祝》,一个说也说不完的故事,一道解也解不开的情丝。
一、《梁祝》的创作背景
芳草萋萋,蝴蝶翩翩,1958年秋,上海音乐学院号召学生们进行创作,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当时就读管弦系一年级的何占豪和同学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当时已经创作小提琴四重奏《梁祝》的何占豪却大胆设想将原本民间性和通俗性较强的“小梁祝”蜕变成为专业性和观赏性较强的“大梁祝”。《梁祝》在之后的传播中,成为中国小提琴乐器发展史璀璨的名篇之一。
这部作品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出来一片新的绿野,它从选材到创作直到走向舞台的全过程,时间紧急短短一年。小提琴民族化并不是空谈,在《梁祝》诞生的过程中,演奏者与乐曲经历了辛苦的磨合。1958年八月九日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大礼堂的一条走廊上,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开常例会,邀请了当时还不是组员的俞丽拿一同参加。擅长拉外国曲目的俞丽拿不仅为《梁祝》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还学习越剧、二胡,并了解中国戏剧。1959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音乐学院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在兰心大戏院,彩蝶正是从十八岁的俞丽拿琴弦上第一次飞出,让观众为之沉醉。当最后一个醉人的旋律停止后,观众席先是一片沉寂,陷入沉默,紧接着便爆发了如雷般的掌声。谢幕,掌声没停;继续谢幕,掌声还在。应于观众的如潮热情,俞丽拿不得不再次走上舞台,又演奏了一遍曲子。对她而言,她永生难忘此次经历。因为这是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在演出中完整地拉了两遍《梁祝》,她因此被观众誉为“永远的祝英台”,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段不朽的佳话。
《梁祝》自诞生之后一个音符都没有改动过,它的曲作者何占豪当时26岁、陈钢24岁,年纪轻轻便能创作如此美丽篇章,可见其音乐功底的扎实和对梁祝故事的完美把握。《梁祝》的首演的成功不仅使两位年轻的作者声誉鹊起,而且还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梁祝》的曲式分析
《梁祝》是一首按照西方奏鸣曲式结构所创作的单乐章标题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在调式、调性、和声以及配器等方面很好地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更将中国传统胡类乐器的技巧元素融入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上,使得其在“中国化”的音乐道路上有了质的飞跃。
《梁祝》全曲大概二十七八分钟,包含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呈示部包括引子、相爱、草桥结拜和十八里相送,展开部包括抗婚、楼台相会和哭灵投坟,再现部则只有化蝶一幕。呈示部描述了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情节;展开部描述了祝英台对于封建婚姻的坚决反抗;再现部是对呈示部旋律的重复和变形,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被再一次奏响,寄托了人们对这对情侣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祝愿。
(一)呈示部分析
1. 引子
引子以竖琴的琶音引出长笛的华彩,初始的几声空旷悠远的弹拨之音,仿佛在诉说和再现一个古老而宁静的故事。接下来,长笛在弦乐颤音的基础上吹奏出了一段优美的华彩旋律,悠扬而婉转,紧接着双簧便以其柔美的音色将我们带入了引子的主题。
2. 相爱
呈示部以竖琴的伴奏开始,讲述了几千年不变的爱情主题。这部分旋律的主题和向下连续交错的主旋律,表达梁祝二人对美丽爱情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暗示着这段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以后的爱情苛责埋下了伏笔。
3. 草桥结拜
这部分以大提琴和小提琴协奏曲展示了“草桥结拜”的情节,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梁祝二人结拜为兄弟的故事。这种模进创作手法的运用,逐步进行情感的表达,两人的思想随着旋律的节奏逐渐清晰,下滑音統一使用生动地刻画了梁祝二人两草桥结拜及其情意绵绵的场景。
4. 十八里送别
这一部分的音乐旋律是从爱情题材的音乐素材中提升而来的。大提琴和小提琴的相互呼应的二重奏手法,生动形象地生描绘了二人依依不舍的离别场景。
(二)展开部分析
1. 抗婚
“抗婚”是整个小提琴协奏曲当中的华彩片段,为小提琴独奏,运用了民间戏剧散板的节奏,将祝英台内心的悲伤与气愤以及坐立不安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2. 楼台相会
“楼台相会”由于大提琴音色圆润、深沉,接近男性的声音,小提琴的优美、明亮、柔和的色调是接近女性的声音。因此,小提琴与大提琴遥相呼应,时断时续地互答,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相会的场面。这部分戏曲旋律和语气的使用使得音乐旋律情意绵绵又哀婉痛绝,将梁祝二人互倾衷肠、生离死别之情表达的充分殆尽。
3. 哭灵投坟
在这一章节中,音乐的旋律变化迅速,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在此部分中,西方小提琴结合了中国民族器乐二胡的技巧和中国民族歌剧中的慢唱,重现了祝英台在梁山伯墓前痛苦呼喊的场景。至此,音乐旋律到达第二个顶峰。紧接着最后一个令人激动万分的华彩乐章而来的是锣、鼓、管、弦同奏,展现了祝英台不顾一切投坟的场景,进而将整个音乐旋律带到矛盾冲突的顶峰,也达到了整个乐曲的最高点
(三)再部分析
再现部即化蝶,最初出现的是引子的音乐素材,但曲调开头并非如引子里的欢快明亮的旋律,而是长笛美妙而多彩的旋律。同时,竖琴的级进滑奏将人们带入了轻盈空灵的仙境,即“化蝶”章节。听着轻轻的旋律,仿佛两只蝴蝶在你面前翩翩起舞,灿烂的阳光撒满大地。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缓缓奏起了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朦胧与神秘、又兼具着缥缈,整首曲子在慢板中静静结束,梁祝二人化蝶共舞,美好而感人,一段至死不渝为后人所称赞的爱情故事至此结束。
三、《梁祝》中的主要技巧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借用豫剧的唱腔和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主要采用滑音技巧来模仿豫剧唱腔的方式,从而来表现整个《梁祝》可歌可泣的故事情节。小提琴指板上没有品位,因此滑音可以缓冲演奏者大跨度的换把演奏,使其能更容易地找到音准,同时,恰当地使用滑音能将整首曲子的情感表现得更加细腻,可以称得上是锦上添花。
小提琴借鉴民族乐器中的一些演奏技巧,目的是为了通过小提琴这一表现力极强的乐器,更好地丰富其演奏内容,因此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滑音技巧是整部作品的重要部分。《梁祝》融民族器乐的演奏方法和传统的炫技表现为一体,使得作品产生了丰富的感染力和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笔者现对滑音做了一个重点介绍。
滑音(Glissando)是民乐中一种富有特殊效果的装饰音,也称滑奏,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其时值介于两音之间,如下图所示。
不同的滑音演奏方法,其展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如当手指上下滑动而不颤动时,音高的改变是没有痕迹的。通常这种滑奏所带来的音色皆是甜美舒缓的,故大部分会出现在抒情委婉的作品之中。
(一)呈示部的滑音技巧运用
主题下大部分都是距离较长的滑音演奏,指法与中国民族戏曲的音乐语言与演奏技巧相呼应,表现了梁祝二人美好纯洁的友情与之后的爱情更为缠绵婉转。
十八里相送部分也运用了大量滑指,包含了同一指滑音与其它指滑音。这些滑音的大量运用,使得该部分的音乐旋律尤为温婉缠绵,时断时续的旋律将祝英台腼腆、欲言又止的心情及二人长亭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在抗婚主题下,加重音的八度双音与长距离的滑音二者相结合,使得祝英台的伤心难过的悲痛情感呼之欲出;之后的第三小节中,震音与小距离的上滑音,进一步凸现了祝英台的坐立不安。在此例的第五小节当中运用了一种很独特的演奏手法—同一指半音向上滑指,这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演奏手法,且第五小节的第四拍上的B音要把重音体现出来,接着2指向上滑行到C音的时候也要缓慢进行且不能发出重音,最后到第六小节的C音时才能重点强调重音。这种独特的演奏技巧,鲜明地表达了祝英台悲愤交加的内心。
(二)展开部的滑音技巧运用
楼台相会这一部分当中使用了二胡所独有的滑音演奏技巧——慢抹音,即从某个音向下滑半个音之后再恢复到某个音,整个过程动作滑动缓慢。此处运用的半音下滑和回落,低回婉转,将祝英台呼天抢地、悲痛欲绝的痛苦之情展现地淋漓尽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在哭灵投坟的整个部分,小提琴独奏借鉴了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的小三度反复滑指,这种形式的滑音完美地烘托小提琴柔性的音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祝英台悲痛欲绝的心境。这种在西方小提琴演奏当中不被认可的滑音技巧,却在此被演绎地如此美妙绝伦,让民间传说和音乐作曲都如此动人,赞叹不绝。
四、结语
一部《梁祝》,一首曲子,这其中蕴含了中国文化千百年博大精深的胸怀及无数音乐学者的聪明才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对待民族传统音乐,笔者认为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中国民族风格作品的创作,对于当中的演奏技巧方法,可以多多与我国的民间乐器相结合,从而使我们的音乐作品更具民族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我们中国的音乐作品越来越独具自己的民族特色与魅力,使得我们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丛林中最灿烂夺目的一支鲜花。
经过长时间的发酵与传播,《梁祝》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在世界舞台上传扬中国文化。它也是中国民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小提琴曲之一。《梁祝》的成果不仅是对当时创作者的最好纪念,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路径之一。在《梁祝》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记住了它本身的美妙之音,还通过它见证了中国音乐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永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J].安徽文学,2007, 09.
[2] 王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特征分析[J].产业科技论坛, 2016,02.
[3] 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54.
[4] 王婉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魅力何在[D].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
[5] 彭弋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学分析[J].黄河之声,2008, 13:112.
[6] 梁瑾.中国民族风格小提琴音乐中的滑音技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2009,04.
[7] 胡净波.横看成岭侧成峰—谈《梁祝》协奏曲的曲式结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01:94.
[8] 李思源.试析滑音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运用[D].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
[9] 仲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0,04.
[10] 陈媛元.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J].大众文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