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2018-10-21曹芳
曹芳
摘 要:反思,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反思,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所以,养成反思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反思习惯;培养
反思,即从一个新的角度,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某个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和思考。反思不但对学生完成一项课题,实现一个学习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素质教育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反思中不断突破自我。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探索意识,在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后,仍需要不断反思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笔者结合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一、当前数学课堂现状分析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生这样类似的情形:一种是当学生遇到自己做错题的时候,大部分只会迅速改正答案,有的学生会自己重新做一次,而有的学生就是在等待老师告诉自己答案。这是一种学生缺乏反思能力的表现。当老师提出疑问时,学生大多不会问“为什么”,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简单地改为正确答案。这样的学习是机械的,不动脑筋的,长期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自然也无法很好地提升。另一种是,学生明明已经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方法,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毫无头绪,表现出了各種错误。第三种情形是,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自主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从这些现象中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所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引导,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并监督促使其养成一定习惯。
二、利用“问题解决”进行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是专门针对高年级课堂的一种有效模式。所谓“问题解决”模式,不同于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它是要求学生自主思考,产生猜想,进行判断和推理,并最终通过验证的连贯的思维活动,在这些思维活动过后,最终得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引导小学生在此系列思维活动中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沟通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计算》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前提下,尝试对问题进行反思:先请学生试着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种图形,再让学生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接,观察拼接后图形的特点。然后通过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引导学生反思怎样计算出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一来,死板的面积计算公式就会被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非常易于学生理解,并且形成了一条知识链,学生在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和反思过程中也能够温故知新。
三、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反思
小学生的数学作业、测试或是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是许多教师所忽视的“资源”,它们反映了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比如说,有的学生在混合运算中经常忘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有些学生解答应用题时,答案中的“单位”总是忘写等等。这些错误看似是学生马虎造成的,在教师看来也不算什么大问题,却是让教师头疼的“杂病”。很多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责令学生认真些,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常见现象,因此很少加以合理利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时,在计算简单的分数加法后,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一种看法:“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和的分母,分子相加是和的分子。”这时老师不要急于评价和出示答案,不妨给出一个“例外”,让学生自行验算,进而自我反思,使学生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之间集思广益,得出正确结论:在分母互为质数的情况下,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和的分母,分子相加是和的分子。这种通过引导让学生完成反思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思考、交流中碰撞、调整,变得灵活且具有创造性。
总之,反思促使小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学习成果进行验证,在优化思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上的机会和资源,为学生创造反思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反思现在,进步未来: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5(4).
[2]T国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J].新校园(阅读),2015(6):6.
(作者单位: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四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