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8-10-21牛云艳
牛云艳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以促进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和高素质的合格公民为目标,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认知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小学评定;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在现今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由于受到众多客观原因以及主观原因的影响,使得很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偏离了新课程的要求,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无效甚至相反的结果。因此,教师要结合时代的要求,正确对待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当前,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现状有效的联系在一块,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更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为起点,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社会,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内心思想去认识社会,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探究社会。从这一点来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就是良好品德养成的根本,同时也是验收课程的检验地。通过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让小学生可以有了基础的品德分辨力。
当时从当前实际的教学课程现状来看,老师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思维没有形成良好的融合,老师正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老师所讲是什么意义,课程参与度比较低,所以导致课程效果比较低。为了解决这一现状,老师就要放下身份,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思考?结合学生在生活和玩耍中的思维,形成课程内容,引起和学生之间的共鸣,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会积极的融入到课堂之中来。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要相应的结合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生活步调保持一致,所讲的内容要和平常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们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然后对自身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可以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另外,还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设置一些有趣的活动环节,让同学们一边思考一边活动,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在活动的过程中认真的听取别人的发扬,然后再对自己的讲话思维进行思考。
2.将陈旧教育形式革新,重视同学们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
1.改变以前单向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削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这是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以往“读、讲、划考点”的教学模式,更多的让学生通过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理解、体会,当学生真正做到对课程内容理解透彻了,那么考点所涉及到的问题,学生自然明白其中的应答之道。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改变尝试。
一方面,品德教学需要老师有相当的经验去引导学生进入学生氛围,调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老师自己也需要有相当的教学经验,才能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正确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所以小学品德老师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方法的学习,提升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充实自己,及时给自己充电,学习专业知识。
2。完善教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评价体系不够重视,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鼓励与支持,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会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没有兴趣,而且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由此可见,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极为重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评价体系加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评价水平。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五年级下册《超越梦想》一课时,对学生进行良好评价,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梦想大胆说出来,教师要给予肯定与支持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适当开导梦想不切实际的学生,使其對自身有正确认识,将自身精力放在学习与生活上。另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而且可以增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较为良好的影响。
3.培养学习兴趣
3.1利用多样性教学来带动学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学生好动、好奇心重的特点,运用分角色饰演、场景模拟、小话剧等方法来进行品德教育的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能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2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现在是每个学校都具备的教学辅具,教师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要善于使用音频、视频等生动的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
3.3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作为老师和家长的角度,一定要用各种方式建立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平常的学习中,以鼓励为主,当学生做的有所欠缺的时候,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和方法,管住自己的嘴和手,不要轻易用不好的语言去讽刺他们,更不要体罚,让学生有厌恶情绪。有了学习的自信心,是学好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保障。
4.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之后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找到学生的优点,开展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2).
[2]谢军德.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7).
[3]蒋夷菊.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清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