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时事,构建思想政治学科思维
2018-10-21薛婧婧
薛婧婧
摘 要:在高中教育阶段,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思想政治具有无可比拟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特征。这就决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除完成学科基础模块知识体系外,还必须担负起学生德育养成的重要任务,在立足时代前沿,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思想素质培养。
关键词:时事 教学 学科思维
“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就是要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摆正方向,从而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学科特点
一是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所有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强调专业思想性。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课程知识体系是作为达成思想素质培养的理论框架出现的,在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方面相较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则更侧重于思想素质的培养和达成。
二是时代性。作为一门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学科,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只有跟所处的时代紧密结合,才能凸显出学科价值真正达到育人目的。“时事政治常思,社会热点常析,思想政治常新”,鼓励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关注新闻,并通过创设新闻演说、时政评论、论文写作等平台,引导学生展示成果,表达见解,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政治学科思维构建
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始终紧紧把握“思想性”目标,在扎实掌握教材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甄选、引入时事热点凸显“时代性”特色。以“思想性”为前提深刻分析理解时代问题;以“时代性”为背景强化思想理念入脑入心。
1.知识更新
随着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政治思想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然而新思想、新理念从落地到走进课堂,往往需要一个斟酌、编排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教材理论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滞后更是尤为突出。这一情况下,作为政治教师,不能单纯的把“一心两眼”都放到眼前的教材上,要注意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在理论教学中做到知识理论的与时俱进。
知识补充更新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讲清楚变化和变化原因,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了解掌握变化的知识点的同时,感受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是这些变化的形成原因,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例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最新论断,而学生手中的必修一教材对主要矛盾的描述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就必须及时进行更新。2017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实行试点的省市,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由人大产生的监察委员会,形成与执法、司法机关既有机衔接又相互制衡的体制机制,其性质是一个新的国家监督机关,将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将“一府两院”以及其他國家公共部门全部纳入监察范围。而必修二教材中行政监督体系内容仍然为“外部监督体系: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社会与公民、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组成的“5+4”的监督模式;事实上,随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行政监督体系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就要及时为学生更新这部分内容为最新的“外部监督体系: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社会与公民、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上级政府、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的“6+3”的监督模式。
2.课例精析
把与教材知识关联性强的例子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知识一同精讲精析,如结合两会热点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相关知识;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建设成果理解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有关内容;结合一带一路、G20、博鳌论坛等国际性活动的开展理解我国对外政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通过事理交融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时政观点评析。在学生展示之后,拓展了画龙点睛的环节,言简意赅的点明事件和正向观点的同时,列出典型错误观点并进行理论驳斥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既知正之因在又明误之由。
3.论文评论
时政小论文撰写是提升学生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每完成一篇时政小论文撰写后,教师要及时做到通篇逐字逐句批改,记录学生观点金句、总结存在问题,通过论文评析课及时向学生进行反馈,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例如,针对“江歌案”在社会上掀起的关于人性问题的热议,以《江歌:愿善良的你在天堂被温柔以待》为题,组织学生开展以“善良”为主题的课堂讨论、论文撰写。在学生自主分析讨论中,形成了以下几个方向的主题:1.社会道德。针对案例中社会对刘鑫的批判,有学生提出“人间正义犹在,社会道德未泯”的观点;2.心怀感恩。部分同学从刘鑫的角度出发,分析刘鑫的行为,得出“没有人有义务对你善良,我们要对被人的善良心怀感恩”的结论;3.善良有度。部分同学从江歌角度出发,认为“对不善良的人善良就是对善良本身的戕害,因此善良要有选择、有度”;4.生存法则。也有同学提出观点指出,刘鑫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出于惊恐和自保原因隐藏自己、隐藏事实的行为是符合人性生存法则的。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逐一总结分析,针对社会道德的观点,及时肯定立意新颖,通揽全局的视角;针对心怀感恩的观点,强调观点本身的积极正向,引导学生形成感恩的意识;针对善良有度的观点,点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必要性的同时强调“善良作为一种高尚品德是不具备选择性的”;针对生存法则观点,则用“鱼和熊掌”的典故引导学生强化在生与义不可得兼时“舍生而取义也”的认知,明确任何事件都不能成为一个人放弃善良、放弃人性的理由。一堂课下来,有事件关注、有主题分析、有观点升华,学科素养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轻松突破。
一堂好的政治课不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多少专业词汇、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要看学生是不是提升了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兴趣,是不是强化的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是不是通过思维明辨形成了政治学科思维,是不是加深了对国家、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对于每位政治老师而言,“引导学生思维明辨走正道”每节课的小目标,只有在把握住思想政治学科“时代性”和“思想性”两个特点,抱着上好每一节政治课的信念,才能在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