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府文化影响下番禺沙涌鳌鱼舞的艺术表现特征

2018-10-21黄肖莹

黄河之声 2018年21期

黄肖莹

摘 要:番禺沙涌鳌鱼舞作为广东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府地区与水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得天独厚的历史与地理条件,决定了鳌鱼舞兼具传统的舞蹈功能和较高的民俗价值,它不仅是以一种活态的舞蹈艺术形式存在,而且还是融合多种姊妹艺术包括广东音乐、竹扎技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笔者通过广泛搜集和查阅相关资料,到当地进行实地采风调查,对鳌鱼舞进行文化根基的探索以及表演形式的探究,为了更好地保护广府民俗民间舞蹈艺术,符合我国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趋势。

关键词:广府文化;沙涌鳌鱼舞;表现特征

一、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与粤系文化一脉相连,是岭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影响,它与世界文化的浸润、融合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广府文化在中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接受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哺育,同时与世界文化产生互动,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因素影响,经过沉淀和过滤后,折射出广府人敢为人先、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民性。广府民系作为广东各民系中个性最为鲜明、影响最大的民系,更突显出其极为优越的地位。

岭南地处海洋文化区中,具有极其浓烈的海洋文化色彩,从而促使了广府文化中“水文化”概念的诞生。寻根溯源至百越时期,越人生活的地方,无论是海滨,还是江河湖泽之畔,都离不开水,以至于越人习水便舟、断发文身、龙蛇崇拜及至最早的岩画,都与水分不开。到近现代,海上贸易与殖民“水文化”早已渗透于建筑文化、食文化、方言文化、图腾文化、民俗文化之中。“水文化”同时也在反映着广府文化,从民性上看“水文化”彰显出广府人民求真务实、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品质特点。

广府地区的舞蹈均为汉族舞蹈,多以拟兽舞蹈为主,而且均是道具舞蹈。其中有醒狮舞、麒麟舞、舞貔貅、醉龙舞、番禺鳌鱼舞、鹤舞等等。这是由于广府人民深厚的图腾崇拜,且拟兽舞蹈中的动物形象均是瑞兽,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突显出广府人对天地人和境界的追求,是广府人对向往美好生活的缩影。虽然拟兽舞蹈的种类繁多,但他们都具有共性与个性。另外,从广府风情舞蹈方面看,木屐舞作为代表广府风情的重要符号,木屐作为一种舞蹈道具,在用途上可透视出广府地区的气候、建筑文化、民性、社会环境等。

二、番禺沙涌鳌鱼舞概述

(一)番禺沙涌鳌鱼舞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鳌鱼舞相传是由浙江传入的“鱼灯舞”发展而成。明初时期,沙涌鳌鱼舞世家江氏随南征大军到广东屯垦,而鳌鱼舞也被江氏先祖带到了广东番禺地区。流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番禺鳌鱼”流传于番禺市石碁區沙涌乡和渡口、龙岐、沙湾、西村等地。过去,每逢丰收、喜庆、年节和子弟上学读书等庆典,村民们都要舞鳌鱼以祈求风调雨顺、丁财两旺、学习进步、吉祥如意。另一种鳌鱼舞的来源据传是来自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书生进京赶考,不巧途中遇险,得海上鳌鱼相救,而后书生高中状元后衣锦还乡,为报答鳌鱼搭救之恩,途中回到海边为鳌鱼披红戴花,随后齐跃龙门。在沙涌村,鳌鱼舞主要取“独占鳌头”之意,以此为子孙功名祈福。

2007年6月,番禺沙涌鳌鱼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鳌鱼舞原有的特定套路经过专家的修改,并得到了传承人的认可。沙湾镇上至政府,下至村民,都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传承保护意识,由此可见沙湾政府对优秀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包括现今每年一度的“三月三”民俗巡游活动的举行,以及举办相关的比赛活动。沙湾镇向来重视鳌鱼舞的传承与保护,得到相关政府的大力支持,对鳌鱼舞进校园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把传承人请进校园,手把手教授学生学习鳌鱼舞,以及鳌鱼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支持,通过这一项活动,正是加强了鳌鱼舞的传承力度。鳌鱼舞本身就具有教化功能,其核心精神正符合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观摩沙湾镇举行的舞蹈比赛,笔者发现,沙湾镇的幼儿园至中小学正在不断地尝试把原生形态的鳌鱼舞呈现在舞台上,通过舞蹈的创作与编排,加入新的故事情节,在原有的形态上加以丰富和美化,对沙涌鳌鱼舞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广府文化浸润下的鳌鱼舞文化内涵

广东珠三角地区是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织地,鳌鱼在沿海人民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番禺沙涌村的祖先们崇拜鳌鱼为救世灵物,从鳌鱼舞的传说中,可见其中寄托着沙涌村先民对子孙后代的期望,他们希望子孙能够独占鳌头、积极进取、敢为人先、海纳百川,这种种的期望浓缩起来其实就是广府民性。沙涌鳌鱼舞孕育在广府文化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壤中,作为广府地区与水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先天条件决定了鳌鱼舞兼具传统的舞蹈功能和较高的民俗价值。

沙涌鳌鱼舞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得人们所青睐,主要因为鳌鱼舞不仅承载了沙涌人血脉相传的族系印记,而且带有浓郁的家族信仰色彩,凸显了当地的民俗意蕴,反映了民间信仰以及人文精神,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活态艺术。

三、广府文化影响下番禺沙涌鳌鱼舞的艺术表现特征

(一)表演形式

传统鳌鱼舞的表演形式以民间的节庆游艺为主,在旧时,沙涌村世代相沿举行“鳌鱼会”,每九年一届,定于农历三月三举行,共历时三天,从未间断。笔者有幸前往番禺区沙湾镇参观第六届民俗文化暨沙湾三月三北帝诞民间艺术巡游活动。沙湾飘色巡游活动开始时,一般由鳌鱼舞在最前端,带领整个飘色队伍巡游。番禺沙涌鳌鱼舞均由男子进行表演,其中一人舞雄鳌鱼,一人舞雌鳌鱼,另一人先扮演书生,后改扮演状元。在行进时,状元带领雌雄鳌鱼在前,随后跟着三対雌雄鳌鱼游行,到达特定的停靠点,便会开始表演鳌鱼救书生的故事选段,约有5至6个巡游停靠点,如此的表演过程不断循环,直至游行到终点站。除此之外,鳌鱼舞还可作有故事内容的舞台演出以及广场表演。

鳌鱼舞的队形调度以走阵式为主,动作可根据套路需要交替运用,表演生动活泼,意趣盎然。雌雄鳌鱼相互合作表演时,其调度相对较为单一,多在“圆”的路径上进行,表现鳌鱼出洞、出游、食茜草、双鱼调情、交配等场景,更加凸显出鳌鱼舞的形态特征。从三人舞的表演形式上看,在雌雄鳌鱼与书生的表演中,三人配合表现同一主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形成动作之间有意向交流的单人或双人的空间构图,故此在调度上更为丰富多变。

(二)动作元素

鳌鱼舞的身体动律与岭南地区大多数拟兽舞蹈相似,主要以上身的8字划绕为主。舞鳌鱼时,表演者双腿半蹲,上身略前倾,用双肩承托鱼身,双手托把手,用肩、背、肘、手等部位操作鱼口及鱼鳃开合,通过鱼身高扬、低俯、左右摆动等动作,双手带动鳌鱼划8字圆,鳌鱼底边连接的绸裙随动,模仿鳌鱼在水中游荡的形态。鳌鱼行三叩头之礼,与狮舞中的“拜狮”相似,可见岭南拟兽舞蹈中的元素相互交融、具有共性。鳌鱼舞的舞蹈动作套路中编入了“出洞”、“食茜草”、“交尾”、“散春(卵)”、“戏水”、“打滚”、“跳龙门”等等。

由于岭南地区中的拟兽舞蹈多为道具舞蹈,舞者在进行表演时,以手部、颈部、肩部或头部固定道具,如醒狮舞、麒麟舞等等,也有通过腰部,胯部固定道具的,例如竹马舞等。因此,拟兽舞蹈中所体现的南派功夫注重在腰部及下肢。沙涌鳌鱼舞与其他拟兽舞蹈相比较,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脚下步伐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其中,鳌鱼舞的基本步伐以麒麟步为主,此外还有碎步、十字步、弓箭步等。

鳌鱼舞具有其特定的造型,如“独占鳌头”,执雄鳌鱼者跪蹲,执雌鳌鱼者半蹲,二人身体前俯,状元一脚踩在雄鳌鱼背上,另一条腿呈“商羊腿”状抬起架在雌鳌鱼背上,双手以·“托按掌”亮相。

(三)伴奏音乐

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蹈需要音乐的强化和激发,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两者必须协调一致,相互影响与渗透。传统鳌鱼舞的伴奏以锣鼓为主,配合唢呐、大钹等民间乐器,烘托出重大节日庆典热闹非凡的气氛。与龙舞狮舞的伴奏乐器相似,都是以大鼓作为主旋律,锣鼓合奏生动而富有感情,有碎锣、扣锣、响锣,共有八种不同的击法。雄雌鳌鱼相见时,锣鼓以弱拍伴奏;双双嬉戏玩闹时,配以热烈明快的锣鼓伴奏。伴奏的强弱、长短、快慢可根据剧情而改变。

广府舞蹈与广东音乐是天生的伴侣。沙涌鳌鱼舞与广东音乐属同一发源地——番禺沙湾镇,它们拥有了充分融合的先天条件与优势,鳌鱼舞的表演配以广东音乐为伴奏,形成了岭南拟兽舞蹈中独特的艺术形式。鳌鱼舞与广东音乐交相辉映,广东音乐的情绪变化较为明显,旋律更是赋予舞蹈剧情性的发展。《雁落平沙》曲调悠扬流畅,如涓涓细流,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断,优美动听,动静相宜。这首曲子的节奏为中速稍慢,在这个节奏的基础上,鳌鱼舞的动作风格悠然从容,表现鳌鱼“出洞”、“吃茜草”、“交尾”等状态。当剧情发展跌宕起伏时,例如鳌鱼双双入水拯救书生的时候,配合节奏急促、强而有力的《赛龙夺锦》最为合适,此曲表现龙舟竞渡时奋勇向前、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表现了珠三角水乡人民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书生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时,用《得胜令》作为背景音乐衬托,书生报答鳌鱼的救命之恩,为它们簪花披彩以表感恩之心,齐跃龙门,书生“独占鳌头”。广东音乐赋予鳌鱼舞新的生命,为鳌鱼舞的表演增添色彩。

(四)民间艺术融合

广府民间艺术包罗万象、工艺精巧,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所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礼仪古俗等历史传承和演变,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直到明清两代,广府民间艺术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品种,在国内外颇负盛名。尤其是手工艺作品的制作最为出色,如醒狮狮头的制作工艺、佛山的石湾公仔、藤编、花灯等。

岭南舞蹈中的拟兽舞蹈大多是道具舞蹈,制作舞蹈道具对促进扎作行业起到了推动作用。沙涌鳌鱼舞是集武术、文化娱乐一身的民间艺术,尤其在道具制作上,竹扎工序复杂,先用竹篾扎出鳌鱼框架,将一层层沙纸间隔着绸缎将鳌鱼框架裱糊,再用颜料进行着色绘彩,最后一个步骤是上漆。鳌鱼口可开合,两侧鱼鳃也能活动。鳌鱼分雌雄,雄鳌鱼鱼身配红裙,带金鳞呈暖色调,尾鳍由三环组成,又称“芙蓉花”;雌鳌鱼鱼身配绿裙,带银鳞呈冷色调,尾鳍俗称“芙蓉叶”。鳌鱼舞道具制作需要耗费手工艺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以形成做工精良的手工制品,从这种民间工艺制作的过程中,体现出广府人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

四、结语

番禺沙涌鳌鱼舞是岭南文化的一大亮点,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演绎着广府文化,是广府地区特有的历史背景产物,沙涌鳌鱼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名录,具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笔者通过深入了解鳌鱼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表演形式以及现状发展,深刻体会到广府文化与沙涌鳌鱼舞之间相互作用,广府文化从根源上影响了沙涌鳌鱼舞的,又从鳌鱼舞艺术形态的发展中得以体现。笔者作为高校学生,继承前辈们专注钻研的态度,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广阔平台,对鳌鱼舞进行深入挖掘,对传承和保护岭南民俗舞蹈贡献出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北京:ISBN中心,1996.

[2] 叶春生,朱炳帆.动物狂欢:广东动物舞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 谭元亨.广府寻根[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金念.广东番禺鳌鱼舞的流变与艺术形态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院报,2014,04.

[5] 黎国韬,邓淑兰.番禺鳌鱼舞考述[J].文化遗产,2013,01.

[6] 叶春生.岭南民俗文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