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引子的音乐特点与诠释

2018-10-21刘宇

黄河之声 2018年21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贝多芬

摘 要: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引子是贝多芬在所有九部交响曲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也是最为复杂的。无论在音乐特点认知上,还是对音乐处理上都给指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将在音乐创作思路,音乐特点和诠释要点三个方面阐述如何理解这个片段的音乐特点,并能够准确地将音乐诠释出来。

关键词:贝多芬;第七交响曲;音乐特点

一、音乐创作思路

从交响曲(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整体构造来看,在奏鸣曲式的情况下,引子往往不是绝对必不可少的结构部分,但是一旦有引子,引子大多都是音乐理解与音乐处理的难点。引子的基本意图就是提高音乐的对比度,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引子在速度和力度上与快板部分都有巨大的反差。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引子也有这个特点。在速度标注上贝多芬只写了Poco sostenuto,并给出了一个四分音符等于69的速度,比起后面的快板Vivace要慢了很多。与第一和第四交响曲的引子不同的是,这里开始便在A大调上,与第二交响曲的引子开始较为类似,只是,在这里并不像第二交响曲那样在D大调上进行了展开,而是以模进的手段进行变化,使调性慢慢的离开了A大调,但是在第15小节音乐又回到了A大调,并且音乐在发展中再次离开A大调,这次在第23小节进入了C大调。在第23小节,音乐离开了最初的动机素材,出现了新材料,形成了一个新的“主题”,调性也比较稳定在C大调上,从第32小节开始,音乐再次转调并且使用了开头的素材,并且给人一种转向A大调的错觉,但是实际上贝多芬利用了模进的手段进行发展将音乐在第42小节时引向F大调,并在第51小节开始再次进行转调,第53小节其实已经很明确了将要进行到A大调,因为贝多芬在此处开始不断重复属音E,一直到进入快板,主部主题开始才进入了A大调。

总结一下整体创作思路可以发现:贝多芬在引子里面几乎写出了一个奏鸣曲的呈示部,主部主题可以理解为第1、2小节,并且以发展的手段引出副部主题即第23小节,贝多芬在整个引子中严格的使用了这两种素材,并且交织发展在一起,在第32小节上可以理解为主题再现,然后后面还有一次副题再现,最后以属音为持续将音乐导入主调和主部主题。

二、音乐特点

通过我们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贝多芬对于整个音乐在技术上的构架,那么在音乐上的特点也比较容易理解了。贝多芬在两个主题在调性上已经给我们足够的对比,在主题性格上也是如此。“主部主题”在开始部分的音乐性格上显得有些迟疑,在后面的发展中依然是长线条的主题,显得很粗犷,并在后面变化中显得极为有力;而“副部主题”则显得很优雅,同时由于小连线的使用,有一定舞蹈性的特征,在后續变化中并没有太大的性格变化,带有明显古典主义风格特征的小连线,让人依然能够联想起海顿和莫扎特。在整个音乐运动过程中,贝多芬使用了很多小音符来加大音乐的动力,例如第9小节,“主部主题”的发展、第29小节的“副部主题”发展。这些位置上都有较多的十六分音符作为背景,这些十六分音符的背景大大加强了音乐的推进动力。

三、诠释要点

从整个音乐的结构和性格来看,指挥者对于两个主题的性格理解上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但是仅仅把我主题的性格对于整个引子的音乐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在整个第七交响曲中,指挥都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音乐本身充满了力量与活力,同时贝多芬在乐谱上也毫不吝惜地标注了大量的ff力度记号。那么指挥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果力度总是一成不变的话,就会影响整个作品美感,同时也会让听众和演奏者快速的疲劳。在引子中也是如此,尽管贝多芬在力度上给出了较为精确的指示,但是有时候依然难以避免ff力度带给我们的余波。从力度角度来看,开始就有一个巨大的难题:第一小节双簧管上的fp在实际情况中很难做到,双簧管很难在保证音准的情况下快速弱下来,那种在强奏之后飘出的效果按照谱面来演奏时较为困难的。笔者在柏林留学期间曾听过指挥大师Marek Janowski先生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排练,他在这里直接让双簧管弱奏,不再演奏fp,实际的效果非常好,笔者在此也建议去尝试一下这个演奏方案。在力度上另外一个难点是管乐的长音,贝多芬在管乐上基本上都写了同样的力度,例如在第14小节上都是ff,但今天使用的现代乐器,特别是圆号和小号,比贝多芬时代的自然号在声音上要大得多,因此指挥者在这些力度记号上要务必小心,一个首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让管乐的长音把弦乐的进行淹没掉。

对于指挥者来说,另外一个难题是节奏,特别是在第9小节的弦乐部分最后一排的十六分音符,对乐团来首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指挥者必须在这里要有足够多的提示,并在手势上保证精确和稳定。在后面的弦乐上下行音乐进行中,要保证速度不能出现丝毫的变化。

从音响平衡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个难点:在第29小节中,管乐和弦乐交替的十六分音符很难在力度上达到平衡,这里既需要把管乐两件乐器的声音融合好,又需要将其与弦乐的力度之间搭配样。其中声音融合是保证音量的基础,因为只有声音融合好了,才能有一个共同的力度,才有可能将两个乐器组之间的声音整合在一起。

这个引子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作品,但是只要从音乐结构和特点上把握好,在诠释中注意一些难点,还是能够较好的表现出这个音乐的。

[参考文献]

[1] Beethoven 7th Symphony Edited by Jonathan Del Mar, 2001 B?renreiter Kassel Germany.

作者简介:刘宇(1981-),男,河北人,博士,东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指挥、室内乐、歌剧艺术指导。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作品赏析——芭蕾舞剧《天鹅湖组曲》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