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的效果观察

2018-10-21邱金中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21期

邱金中

【摘 要】 目的:观察在浅表性膀胱肿瘤治疗中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诊疗的3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A组和B组,每组15例。A组应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B组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发现,B组优于A组,P<0.05,两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发现,B组低于A组,P<0.05,两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的效果显著,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传统开放手术

文章编号:WHR2018051113

膀胱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多数膀胱肿瘤患者为浅表性膀胱肿瘤,且复发率极高,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反复的手术治疗才可以缓解[1]。传统开放手术是以往临床上常见的浅表性膀胱肿瘤治疗方式,虽可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临床综合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对患者的损伤较大[2]。基于此,本研究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应用到浅表性膀胱肿瘤治疗中,并将其与传统开放手术进行对比,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诊疗的3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系统抽样法的分配原则将其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15例。A组患者中有9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为31~79岁,平均年龄(49.68±3.25)岁;病程5~352天,平均病程时间为(123.65±35.25)天。B组患者中有10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为38~77岁,平均年龄(45.65±3.68)岁;病程8~298天,平均时间为病程(129.35±31.32)天。经计算,组间差异检验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组织批准。

1.2 治疗方法

A组应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取截石位,给予其全身麻醉;在患者的下腹部正中做1个切口,并做到患者的腹腔处;对患者盆腔两侧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并对所有肿瘤及附近的2~3cm正常组织用电切刀进行切除,然后进行全面冲洗,进行术后处理,给予抗感染及留置管进行术后治疗。

B组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患者取截石位,给予其连续硬膜外麻醉;先对患者的肿瘤位置、大小、数量及浸润情况用膀胱镜进行观察,并对患者的尿道口进行观察,观察是否存在肿瘤遗漏及芥蒂等情况;然后对患者进行肿瘤切除,从肿瘤底部1cm的正常黏膜由浅到深地进行切除,先对小的肿瘤进行切除,然后在对较大的肿瘤进行切除;术后对患者进行膀胱冲洗和残块清除,给予抗感染及留置管进行术后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尿管留置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进行观察,并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膀胱穿孔、术后大出血及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进行检验;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并用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进行观察发现,B组较优,且与A组相比,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发现,B组的总发生率较低,且与A组相比,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3 讨论

浅表性膀胱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膀胱肿瘤,在膀胱肿瘤中的发病率高达80%[3]。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结构的变化,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且由于该疾病易复发的特点,需要进行反复的治疗,使得患者的疼痛加剧,对其日常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4]。

以往临床上常通过传统的开放手术进行治疗,由于手术需要做的切口较大,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且手术时间较长,术中的出血量较多,不利于患者的预后,且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使得患者恢复进程受到一定影响[5]。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传统开放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尿管留置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均显著高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围手术期指标,且组间P<0.05,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治疗方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更具有优势[6]。且本研究还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发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间P<0.05,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特点。笔者通过本次研究,总结出如下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体会。

1)术前明确患者病灶部位的大小位置的浸润情况,才可行手术治疗。2)在进行切除的时候,要紧贴病变区进行灼烧,抑制到病变部位的浅肌层,对于较大且位于基地部的肿瘤,可先对其一侧进行切除,将肿瘤基底部暴露在手术视野中进行切除,从而保证肿瘤完全切除。3)膀胱穿孔和闭孔神经反射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了防止患者术后出现膀胱穿孔,膀胱充盈量应保持在150mL以下,不可超过;手术过程中可在患者的侧大腿贴上电极板,并对环外伸切割长度进行合理减小,点灼电凝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多次,并将膀胱灌注量降低,从而很好地预防闭孔神经反射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浅表性膀胱肿瘤治疗中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显著良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得患者的恢复时间缩短,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房华,李表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早期膀胱癌的疗效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01(a02):177-178.

[2] 何涛,王彦,赵伟,等.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5):1800-1803.

[3] 裴利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0):3365-3367.

[4] 薛斌,何秉勋,康厚彬,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预后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06):1027-1029.

[5] 丁永鋒,邹传兵,朱子军.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干扰素对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影响[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6,08(01):8-10.

[6] 高琪,苟红妍,赵斌,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对比[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4(a01):5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