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自读课文与实际运用有效衔接
2018-10-21傅婷婷
傅婷婷
摘要: 自读课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着重自读课的培养,联系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挖掘学生的阅读能力,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自读课文;实际运用;初中语文;语文自读
引言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自读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读是阅读中的一种,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中学语文自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
1 自读课的相关概念
“自读课”学生带着在“教读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的课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自求自得。这种课型对教师而言,只在于“引”;对学生而言,强调的是用“法”,是阅读方法的课内实践。总之,一句话:教读是准备、是基础;自读是应用、是目的。自读课要起到“上承”的作用。而“课内自读”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开展的阅读活动,而“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运用阅读方法开展的阅读活动。在自读课上,老师是否“大胆放手”,是否“着力拓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不能由课内走向课外,会不会独立阅读这两个关键问题。
2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存在意义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重要的知识积累阶段,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于实用性强,知识面广,缺乏长期的实践与应用,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取能力与语文知识应用意识便难以提高。一方面,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词句的积累与掌握,更在于思想素质的提高与文学素养的提升,而素养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章阅读,才能逐渐帮助其形成良好品质,而“自读课文”的存在,正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着契机;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而借助“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能够一改传统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教学局面,在教学模式的变化中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以此可见,提高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而“自读课文”的存在,正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知识容量,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灵活掌握研究学科知识的必要方法与形成基本素养。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是教材内容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学内容中的存在意义,在于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拓展知识容量。
3 自读课文与实际运用的有效衔接
3.1 对比阅读策略
第一,自读课同教读课文对比。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在《紫藤萝瀑布》中,学生们知道宗璞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了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这种写作手法就叫“托物言志”。紧接着学习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也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就要求学生思考“托物言志”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二,自读课与课外文本对比。以自读课文为主,带一到两篇课外文本。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可以蕭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为主,外加唐宝民的《细节中的鲁迅》、周海婴的《记忆中的父亲》进行教学。第三,自读课与整本书的对比。教学以《台阶》为主,外加《骆驼祥子》的阅读。
3.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读课堂教学应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有“三主”意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根据自读课型特点,要弄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方面要明白“主导”并非“主讲”。有的教师上自读课自我陶醉,美其名曰启发式、点拨式,实是满堂课一问到底,如此上课岂非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在自读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将教读课上学到的听说读写知識进一步内化、巩固、训练,形成能力的一种媒介,教师的工作是要学会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适时把握学习方向,点拨学习疑难,组织学习研讨,指导学习总结,否则就会改变自读课堂的性质,教师有“包办”之嫌。语文教师要将以“教”为出发点转换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另一方面要知晓“主体”并非“自由体”。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读课更是推崇放飞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总结,但在自读课堂上“主体”并非“自由体”,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确定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像脱缰的野马,随意驰骋,无拘无束,而是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运用教读课中学到的听说读写知识,结合单元教学重点,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以求知识巩固、更求个性发展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如果让学生绝对自由,就成了放羊式,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单元教学重点无从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无从提高。
3.3 指导自主阅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自读课文授课中,老师是孩子读书过程里的参与者与组织者,老师在读书过程中不能放任孩子读书,而是要指出学生阅读的方向,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在自读中探寻答案。教学者要指导学习者独立自主地读书,教会学习者如何读好读懂一篇文章。教材增加了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其中旁批和阅读提示是解读自读课文的两把金钥匙,老师要利用好旁批和助读提示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第一个环节布置学生借助阅读提示,整体把握文本,圈画出标志性的事件和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旁批,深入理解文本,并且让学生给课文中的旁批归类,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品味、学会比较;第三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批注,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觉得还可以旁批的地方,模仿课本中的旁批进行批注,可以点评,也可以提问,要求学生旁批时语言简明、通顺,做到文从字顺,简洁明了。自读课文中的旁批和阅读提示为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抓手,点拨和带领着学生自主阅读。
3.4 充分利用助学系统进行阅读教学
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方面设置了助学系统,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利用助学系统的意识,充分发挥助学系统的应用性。在自读课文中会有旁批,这些旁批的设置就是方便学生在阅读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以及获得的阅读知识,或者可以写下自己的疑问。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甚至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并且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字音、字词,梳理文章的基本脉络,然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批注。如在设计梁启超《最苦与最乐》一课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对梁启超的生平事件并不了解的情况。因此,在旁批时应引导学生自主查找梁启超的生平事件,从而对作者有基本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交流自己掌握的人物生平事件,并加以补充。
结语
总而言之,当然“教无定法”,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需要每个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让初中语文自读教学课堂更加完善、科学,为学生日后学习奠定稳定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冬梅.阅读与悦读:谈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7(27):133.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洪雄.部编版新教材指导下的自读课文教学思考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