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018-10-21王盛刚

南风·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主观山水画境界

王盛刚

中国山水画其引人入胜之处就是意境。意境包括“立意、诗意、情感”等几个方面。

自然中的山水林木,既无感情,也没有思想,而画家却往往赋予画中山水林木某种含义,这就是画家“立意”的主观作用。自然美的特征触动了画家的感情,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从而“借景抒情”“以物托志”,画家笔下的山水林木已不是生活中的自然表象,而是具有了个性和情趣。古人明确提出了“畅写山水之神情”。一幅意境感人的山水画作品,往往是体现了所绘景物的内在运动,体现了大自然的雄浑气魄和微妙含蓄,以及大自然无限开阔的视野和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說,画家画松树,也往往在画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立意”,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说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是客观自然和主观思想的统一。客观是基础,主观为主导,它具有左右一切的力量。只有这样,画家笔下的松树才能显得庄严典雅,雄壮挺拔,进而成为生命的象征和顽强的化身,更加令人回味不已,更加引人入胜。

要想使自己的画进入引人入胜的境界,“立意”尤为重要,有人把它作为主题思想来理解,这是片面的。主题思想是画家要显示给人们的某种思想。这种由艺术家从生活中感受、认识,并由其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主题,仅是“立意”的一个方面。“立意”在中国画中应看作绘画的总构思,它不但包括主题思想,还包括意匠经营选材、剪裁,笔墨和构图的处理,以及作品要达到境界的追求等。它不但包括画什么,还包括怎样画。

“立意”不是纯主观的臆造,它是画家认识生活的成果,是画家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美的理解和认识,是人主观世界的活动。包括人的思想、感情、理想、修养在内,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通过向客观世界学习、写生、观察、研究分析之后,形成和发现不同一般的认识,这才是意。任何作品都应该有这种内在的意,否则你的作品即使精美绝伦,也不会有感人的力量,“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立意”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具有高低深浅文野之分。“立意”是画家认识生活的结果,是画家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美的理解和认识,是在感情认识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升华而形成的。“立意”是绘画作品所需要的。

艺术必须表达感情,这种感情还必须是一种真挚的感情。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必须能够表达感情才具有艺术感染力。真挚的、强烈的感情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每一个人的感情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必然有什么样的感情。只有当艺术家的感情和千千万万人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时,他通过构图、造型、线条等手段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同观众产生交流,为观众所接受。

当人们欣赏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时,有时为其内涵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并与画中的意趣所表现的主观思想相交融,为其画外之意、弦外之音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意境来源于画家被生活和自然触动的感情,画家通过写生、观察、体验,认识升华,并达到理想化。经过不断探索,捕捉到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构成情与理、形与神的统一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诗一般的境界。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的“境界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往往同诗意联系在一起。中国向来有诗画同源之说。宋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诗意的。

诗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与画的表现结合,用画来表现诗意,或把诗题在画中,互相衬托,以表达作者的感情与立意;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融“诗意入画”,画本身成了诗的画身,画不必依诗而存在,成为“无声诗”,这里要求画的立意、笔墨、布局,甚至色彩都完全诗画。诗与画贵在内涵。画中的空白,虚实,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诗词的比、兴手法等都在于追求含蓄的艺术效果。

一幅山水画作品,技巧上的成功固然能获得观众的喝彩声,但却不一定意境感人,道理上在于“繁彩寡情,其味必厌”。品位较高的作品不仅要求立意好,表现技巧新颖外,还要求作者有深厚的才学和修养,对作品赋予感情和激情,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表达以少胜多,以不尽表现无尽,气魄雄浑,微妙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样才能与观众产生交流,产生共鸣,进入出神入化的境地。

猜你喜欢

主观山水画境界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对立与存在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最高境界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