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时间的计算》的教学活动的策略

2018-10-21蒙春莲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小格钟面分针

蒙春莲

一、动手操作法

一年级学生是学前班过渡,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特别是刚刚接触数学,过去只是对数的表象认识,现在进入小学阶段就从表象认识到理性认识了,所以在“时间的计算”教学活动中,我发给他们每人一个钟面模具,使之认识“时针,分针,秒针”的时候,要求他们动手摸一摸、数一数、找一找。然后要他们说出时针,每走一个数字是一个小时,那么走5个数字是多少个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那么走6个大格是多少分钟?那么秒针走8个大格是多少秒?用乘法可以么?这样从摸一摸,数一数,找一找中一步步地推算出现在是多少时,分,秒。

二、演示法

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新生事物有着特别的兴趣,但是碰到难一点的知识之后兴趣就一落千丈。有时候怎样启发也转不过弯来。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时间的计算”练习时,“现在是7:00,那么过一个小时后,是几点钟?”学生都说用加法,是8:00。“那么现在是11:00,过两个小时后呢?”学生面面相看,有的说用加法,是13点。我说:“我没见过钟面有13点的么?”于是我用钟面模具来演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计算时间时为什么用加法,什么时候要看钟面数时间。使他们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探究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是一个逐渐领悟算理的过程,在算理与算法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让学生在计算中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虽然学生经过了前面认识钟面上时,分,秒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秒针走一格是1秒,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个小时这些感性认识,也掌握了“秒、分、时”的简单互相换算,但是在求“经过时间”和“开始时间”时,学生的脑海仍是一片混沌,因此學生在学习中一定要领悟算理,理清思路。

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例2时。我打出主题图后

师:“我们是什么时间去学校的?”

生:“7:30”

师:“我们是什么时间到学校的?”

生:“7:45”

师:“现在我们是7:30离开家的,7:45到学校,同学们帮我算算,你们要多长时间才到学校?”

出示两个钟面,分别是:7:30和7:45

(合作学习,讨论算法)

师:“你怎样算的?你懂得了什么?你用了多少种计算方法?(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我用数小格的方法,因为一个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了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

生2:“30-15=15(分)”

师:“在求经过时间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小时内,我们可以直接用结束时间减去起始时间,这样比较简便。”

这样的合作交流,探究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避免了老师的生搬硬套给予他们计算方法,也开拓他们的思维。

四、线图演示法的教学活动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之上。我们在小学课堂上,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认知,经验加以启发和点拨,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从畏难心理发展到兴趣,这样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84页例三时,观察情景图。

师:“你知道哪些生活信息?你还了解哪些信息?”

生:从图上我知道“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奶奶家。”

师:“算一算要多久才能到奶奶家?”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面数一数

2.用计算的方法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9:00用什么时间表示法?下午6点用什么时间表示法”

在这个环节里面,我在学生的里面,加以引导和点拨。(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小时计时法)

师:“我们是否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理解呢?”

通过画出线段图,直观地显示了数量关系,启发了学生运用分段计算方法或假设的方法求得结果。

总而言之,我在教学《时间的计算》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教学活动,使他们从日常生活的认知到思维的形成,使他们掌握了对于时间的计算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猜你喜欢

小格钟面分针
怎样借助学生作品更好地认识钟面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画出的“认识”
安小格的夏天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
在篱笆外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