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2018-10-21魏延超
魏延超
摘 要: 高中新课标对于数学的教育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提升,旨在为社会培养全面实用型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这一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应不断摸索新型的教学理念,设计符合现阶段社会需求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案,本文将结合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弊端,研究如何设计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引言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应从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多维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出发,设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特征
1.改变教学观念,教育目标合理化
应试教育中,教师普遍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以取得分数为依据为学生定向,认为成绩低下的学生是“扶不上墙的阿斗”,带着有色眼光只加强“尖子生”的辅导,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教师应从死板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积极的发掘学生的潜力,以宽容的心态发现学生不同程度上的优势,例如: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只要适当的引导,就能以点带面,解决数学问题,有的学生画图能力强,想象空间大,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身优势出发,遇到数学问题就画下来,记录自己不懂的地方,通过图形理解数学定理等等,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教师应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多种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制定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只单一的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进步。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强行灌输给学生课本知识,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讲解知识时,由于高中数学的枯燥,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联想到学生接触的社会实践解释课本内容,让学生运用成熟的知识去学习新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独特的学习方式,例如:有些同学自主学习习惯较好,每天利用饭后10分钟回顾基础知识并总结难懂的部分,在下堂课进行提问或主动与同学探讨,冲破认知阻碍防止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有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但喜欢体育运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跑步时思考数学问题,回想记忆公式,达到时间的有效利用,不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积极求进的精神。
3.引导学生勇于提问,拓宽学生思维广度
数学本身具备很多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生不能只接受课本知识,在质疑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要及时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激励学生求知的热情,鼓励学生利用更宽的思维空间思考问题的多重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
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设计方案
1.合理规划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的教学不单单只为高考做准备,更多的是为了培养能够贡献社会的实干家,同理教学目标也不能局限于高中阶段,而应根据社会的发展符合国家需求,例如:原本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数学分数,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后规划合理的教育方向,比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针对同一个问题,是否能结合实际研究出不同的解决策略等等,同时也让学生自己设计数学学习目标,比如:有的学生不爱发言,就设计目标为多去发现问题的不同之处,积极参与探讨,有的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不符合实际情况,就设计目标为从课本基础出发,多在生活中研究数学原理等等,让学生多思考该怎么学,而不是单纯的如何解题。
2.融入情境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呆板的数学教学内容十分乏味,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对问题细节的忽略基础上很容易形成对整体问题的错误分析,因此数学课需要学生全神贯注的全身心参与进来,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时,教师拿班上的两个同学举例,小明同学有100万,借给小红同学,小红因为资金匮乏,只能一点一点的还钱,第一天还1万,第二天还2万,以此类推,欠小明的钱什么时候能还完?在还钱过程中,这种还钱方式相较普通的一次还清有什么好处或弊端?另外,现在的电子产品也开通了分期付款的功能,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拿出一部手机,让同学思考,该手机一共3000元,首次付款1000元,每月需还500元,另外还要扣除1元的利息,那么最终全部付清时实际付款多少元?学生家里普遍都有手机,有些家长的手机也是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买来的,由于对知识本身的经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无形中养成了学生的理论实践相结合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升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15).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家[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吐鲁番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