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10-21张艳平
张艳平
摘要: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正在慢慢成为每一名师生重要的学习工具,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更应该让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生动且高效的特点,在课堂上能够把所学知识以图片、动画以及声音等形式展现出来,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更能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用实际操作难以达到的效果的实验,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学效果
引言
小学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一个教育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年龄大都在6-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容易分散,让他们完全认真的坚持一节35分钟的课非常的不容易,而这些问题也是困扰小学教师的一个大问题。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的一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小学教育势在必行。而科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如此。在新课改中[1] ,要求科学这门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需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由于课堂的局限性和一些客观的原因,我们并不能在每次上课的时候去贴近自然,去体验,探索科学。幸运的是信息技术的产生,个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容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真正的学好科学,就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就要投其所好,抓住小学生的上课容易走神开小差的性格特点,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做一些有没的动画,将课本上静止的内容变成动态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去学习。
如在教学《灯泡亮了》一课中,课堂伊始,我用课件放映家乡的美丽的夜景,孩子们个个都张大嘴巴、目不转睛的在欣赏,当时我就感觉到,这节课的开头已经很好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的愿望。在教学之前我自己亲手制作了一个小手电筒,并将制作过程做成一个小视频,在孩子进行探索之前,我让孩子带着问题“手电筒由哪几部分组成”去观看视频,看到孩子们的专注和认真,看到孩子们想要去探索的求知的欲望,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了,果不其然这节课孩子们个个都表现的非常棒,真正的实现了高效课堂。
在科学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给孩子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情景中让孩子更加简单容易的学习,通过画面来身临其境的感受科学源于生活。然而视频,图片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示方式,新颖的故事,优美的歌曲、有趣的动画都可以作为一节课的开头,现在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只要用心去发现,定能找到合适的激起学生学习乐趣的方法。
二、借助信息技术解决课堂不能解决的困难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2] 是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并能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识、自然现象等。科学[3] 同樣是锻炼学生探索、研究、发现、创新等能力的重要学科,只有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科学实验就变得非常重要,在科学课上能够采取分组实验的都带领孩子们进行分组实验,没有能力进行分组实验的就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实验,实验过程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或实验现象通过演示实验无法清楚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幸运的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突破这种存在的局限性,把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实验现象模拟出来,帮助孩子建立对科学过程和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
如在教学《岩石的风化》一课中,在探究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首先利用演示实验,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然后立即把岩石放入冷水中,按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岩石的变化,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同学们能够发现,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用手捏捏,会发现岩石变得软一些,然而这节课想让学生探究到的是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一块往下掉落碎石。岩石的风化不易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自然界中,受到气温变化,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而成的。因此这节课我利用信息技术做了一个岩石风化过程的动画,白天受到太阳的影响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夜晚温度降低,体积收缩,夏天太阳日照强,冬天常年冰雪,温度低,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岩石慢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碎石慢慢的下落,最终变成土壤。动画演示一目了然,学生也很快的明白了岩石风化的过程。
借助多媒体课件,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孩子亲身感受到岩石的风化,加深了孩子的印象,把演示实验和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不只岩石,对于一些涉及自然天气、植物的观察等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刻的了解大自然。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课外知识
小学科学课[4] 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到历史、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虽然都是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但让低年级的孩子掌握并理解也是非常困难的,单单是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科学学习的需求,那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呈现出开拓孩子视野的内容,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就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
如在教学《植物的身体》时,一般的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教材上并指出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孩子这时就会想到哪些植物比较特殊呢、这个时候我就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查找教学资源,给孩子找到不是由六部分组成的植物,哪些植物没有根,哪些植物没有花等等,让孩子一探究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并拓宽了孩子对植物的认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不只是科学,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中。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任何事情所有两面性,在课堂上老师也不能一味的借助信息技术去传授知识,更多的事情还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完成,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温佳友.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7(2).
[2] 何正召.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一些具体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6).
[3] 孙洪刚.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探究的助推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
[4] 周学兰.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教学的运用[J].教育研究学刊,2017(8).
(作者单位:冠县武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