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气象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8-10-21牛旭东
牛旭东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阐述海原县气象服务现状,剖析海原县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便于后期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的作用。
[关键词] 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05-100-2
1 海原县概况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中卫市南部山区,介于北纬36°~37°、东经105°~106°,东连同心、原州,南接西吉,西邻甘肃靖远、会宁两县,北临中卫城区和中宁县。国土面积6 463 km2,共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168个行政村,1 165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6.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20万人,占总人口的87.3%。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荞麦、豆类、糜谷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马铃薯、西甜瓜、胡麻、小茴香和葱韭蒜等。养殖业主要以肉牛、肉羊育肥,肉、蛋鸡养殖为主。海原县是一个干旱山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海原县气温随地形的变化起伏,呈东北暖、西南凉的趋势。县城年平均气温7.7 ℃,县内降水量南北差异大,造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上极不均匀,大多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量的55%以上,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359 mm。
2 海原县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特点
影响海原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相关灾害为干旱、冰雹、暴雨、雷电、大风、霜冻和寒潮等,其中干旱是海原县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两头旱。夏季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有“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说,局部极易成灾。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基本每年都有发生,可以说“一年一小灾,两年一大灾,无灾不成年”。
3 海原县气象服务现状
海原县气象局以“气象为农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为核心,已组建了覆盖全县17个乡镇,168个行政村的气象信息员与气象协理员队伍,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主体灾害预警队伍。每日3次通过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电视节目等途径,向全县广大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3.1 加强气象数据监测与分析能力
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精准的气象数据是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基础。目前,海原县气象局在全县布设区域自动站38套,乡镇覆盖率100%,基本实现了对全县气象数据的实时查询和历史查询,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制订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方案
针对海原县特色作物马铃薯各个阶段气象要素的不同需求,海原县气象局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方案和气象服务指标。比如,春季易发生干旱的季节,加强土壤测墒频次,发生干旱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秋季服务产品主要以未来天气对秋收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等为主,帮助农民朋友趋利避害,避免因气象灾害造成作物减产。
3.3 决策气象服务手段
决策部门是重要的产品使用者,针对重要性、转折性天气和突发气象灾害等重大天气过程,以《气象信息专报》形式,通过纸质材料、短信、微信、微博等网络手段进行服务,在最短的时间使最多的用户收到气象服务信息,为决策部门提供及时精确的气象信息,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关于常规天气的服务,只要简略的电话短信服务即可。雨情快报发布全县各区域站降水量信息,以纸质材料和短信形式服务。针对海原县特色作物开展“直通式”气象专项服务,在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农忙时节,通过深入实地调研走访,因时制宜地提供生产建议等,受到民众的好评[1]。
3.4 做好农用天气预报
农用天气预报每周2期,主要是近期天气预报对当前农事活动的影响等,指导广大农户合理地安排农事活动;同时,在春播前期及作物主要生育期进行农田调研及墒情调查,近距离了解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以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每期农用天气预报,通过海原农网、电子显示屏向公众进行发布[2]。
3.5 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
海原县处于中部干旱带,全县共有增雨火箭架11部,防雹“37”高炮6门。海原县气象局利用好每一次天气过程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积极做好空中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争取缓解旱情,增加降水量。
4 海原县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气象服务针对性、专业性有待提高
气象服务、农业预报和农情建议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在相同的条件下,在同一天,设施农业和传统大田的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均有差异。另外,县局没有开展专业预报,服务人员缺乏与需求相对应的专业知识,预报产品基本只是对省、市局天气预报的简单复制,尽管3~6 h指导预报较为及时,但关键性、灾害性、突发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在精細化程度和乡镇天气预报上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期望值。
4.2 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首先,气象信息员业务知识有限,涉及专业性工作难以落实,且乡镇人员流动大,业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其次,气象信息员都是义务兼职,缺乏必要的待遇和奖励机制,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人们的防灾意识不强,对气象服务外热内冷、认识不一致,容易造成信息渠道不畅,服务功能弱化。气象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有限,应充分利用每年的气象信息员培训机会,通过现场培训讲解、发放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等气象灾害防御典型事例,使其明白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真正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解决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3]。
参考文献
[1]张文峰,唐丽明,毕腾飞,等.气象服务创新和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331-332.
[2]朱宝文,张得元,张慧琴.县级公共气象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青海气象,2010(1):65-68.
[3]糜建林.提升气象服务效益有关问题的思考[J].气象软科学,2009(3):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