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比较
2018-10-21周颉
周颉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领域,企业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是市场和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的重点,它们分别涉及会计和税收相关概念和法律。多年以来,这两者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如今已形成了一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整体。本文中主要围绕企业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这两个互相联系且各自独立概念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
一、企业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比较的意义
在我国市场经济领域,企业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是市场和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的重点,它们分别涉及会计和税收相关概念和法律。多年以来,这两者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如今已形成了一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企业利润和应纳税额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对国家来说,给其税收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企业来说,研究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纳税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纳税:对企业股东、外界债权人以及投资人来说,依据企业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相关统计结果进行决策,可以有效降低自身经济方面不必要的损失。
二、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核算前提差异
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对投資成本和产生效益进行统计、分析、汇总等,这些工作内容的整体即为会计主体。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必须参与纳税的个人或单位即为纳税主体。通常,纳税主体和会计主体涉及的领域应该是统一的,纳税主体义务的实现必须以会计主体的工作为前提,只有会计主体进行合理的企业利润、成本等的计量,才能确认企业作为纳税主体应该缴纳的税额。同时,会计主体和纳税主体又有一定的区别,具体来讲,当作为纳税主体的公司有很多分公司时,每个分公司都可进行自身效益和成本的统计分析,此时,它们都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不能作为纳税主体。
(二)核算目的差异
对企业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进行核算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主要为企业管理和经营服务,在此基础上,落实国家税务管理部门所提倡的相关政策,并配合他们对企业的实际利润和成本进行考量:而后者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收,与企业本身经营存在一定距离,国家税务管理相关部门通过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计量,可以进一步得到其应纳税的数额。国家征税所得资金通常被用于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行业,这对保障人民安定生活和国家公共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三)核算原则差异
根据我国税法相关条例,企业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量时,应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度,具体来讲,即按照企业利润和成本的属性,确认其是否可以纳入本生产周期应纳税所得额的核算范围。对于有些在本生产周期实际发生的投入或收益,如果从原则上它不属于本生产周期的益损变化,则不能参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此外,根据国家特殊政策,一些企业纳税额的计量可以不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比如要求产品买方缴纳预付款或者分期付款的企业。
三、会计利润与所纳税所得额的协调
(一)企业应对的协调措施
目前,随着我国会计相关准则日益完善,管理标准与国际的一致性也逐步加强,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更具体化、精细化,关于企业生产周期内的总投入、营业成本、损失、税前总利润等有了明确的数据汇总,这给企业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外部有债务关系的个人和单位的工作带来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企业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管理制度都逐步分离为独立的系统,这促进了他们各自的规范管理。
(二)税务机关应对的协调措施
企业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分离管理,给国家税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显著的影响,随着两者的各自独立,一部分以企业内部税前利润总额相关数据为依据进行所得税计量的流程,都将无法按照传统方式继续进行,对此,税务管理人员应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把握相关国家政策和国际标准的变动,提高自身工作的独立性。
(三)准则及条例应对的协调措施
会计准则的制定部门和税务管理部门是两个独立的机构,为了合理核算企业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两者应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联系、及时沟通。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这两类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同时明确其各自职责,鼓励会计部门和税务部门参与定期交流报告会、合作宣传工作等,给企业利益和国家税收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企业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这两个互相联系且各自独立概念进行分析,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者差异的产生原因,以及给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和相关准则的制定部门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应对这些差异和影响的策略。只有各项协调措施得到充分落实,税务管理机构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才能有序运行,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税收才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振然,高洪义.会税差异产生原因及分类研究综[J].述财会月刊.2010(10):61-62.
[2]罗剑群,蔡逸轩,可选择会税差异形成动机的实证研究一基于现金流量视角[J].财会通讯.2010(1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