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地中的中国故事如何传播

2018-10-21陈田雨

传媒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维和部队中国故事

陈田雨

摘 要: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新闻作品“战地采访中国赴马里南苏丹维和部队”系列报道以深入战地的气魄以及铁肩担当着媒体责任,以放眼国际的视野力争主导涉军舆论,以平实鲜活的文风多维展现维和精神,这一系列具备生命力、感染力的报道在国际舞台上还原了一个不辱使命、不畏牺牲的中国维和部队,讲述了战地中的中国故事、战地中的强军故事,真正达到了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关键词:维和部队;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8-00-02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讲述凝聚有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故事。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把握好国内舆论场,也应着重注意海外舆论形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新闻作品“战地采访中国赴马里南苏丹维和部队”系列报道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国际视野”,这一系列报道适时、适度、有效地将中国赴马里和南苏丹维和部队不辱使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来,完美传达了战地中的中国故事、战地中的强军故事。

一、深入战地,铁肩担当媒体责任

好的新闻报道是带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这种力量源于何处?不是辞藻堆砌、不是一味苦想,这种力量恰恰来源于一线,来源于最贴近新闻中的故事、新闻中的人的地方。只有深入一线进行采访,鲜活的新闻才能跃然纸上。“战地采访中国赴马里南苏丹维和部队”系列报道是《解放军报》自2016年6月4日起刊发的一系列稿件。2016年,申亮亮、李磊、杨树朋3名中国维和军人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不幸牺牲,军报两名记者受命深入一线,深入战地,赶赴最贴近三位烈士的地方,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地方——马里和南苏丹,冒着炮火硝烟在第一时间向我们还原了烈士牺牲的原委,推出一系列优质稿件。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推出冒着热气儿、带着温度的新闻作品。“政府军1辆坦克、2辆装甲车和1辆装有重机枪的皮卡车发起攻击,反政府武装5名士兵进入距离我们大概200米的一幢房屋躲避。”系列报道中的代表作《用热血兑现铮铮誓言》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激战过程的诸多细节一一铺开,全文基本采用白描,富有新闻的现场感,具有浓厚的感染力,使读者随其深入其中。这一系列报道努力还原了我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使命担当、英雄本色。

“作为记者,要抓住重大主题,牵动千万人的心,必须和实际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先生极其注重记者的“一线”精神。难以想象,不深入一线,不深入战地,如何能够采写到具有鲜活感的新闻作品。新闻媒体承担着还原事实、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承担着追求真理、追求真相的使命义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对一线的追求、对战地的无畏,不仅彰显着媒体对新闻传播规律的严格遵循,更彰显着媒体对社会责任的高度自觉。

二、放眼国际,力争主导涉军舆论

若想把握好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处理好新闻报道的“时、度、效”的问题,这一点在力求把握国际舆论场时尤为重要。主动出击,适时出击,适当地设置议题,就有可能掌握国际舆论话语的主导权,反之,就要被海外媒体牵着鼻子走。但是,这种主动出击产生于媒体传播国家形象的自觉性。“战地采访中国赴马里南苏丹维和部队”系列报道放眼国际,主动自觉地承担起传播中国故事,传播强军故事的使命,不仅仅停留在告诉广大境内外受众事实的真相是什么,还借机传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勇敢形象、中国的大国形象。这一系列独家稿件引发诸多境外媒体转载,完成了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在国际热点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特别是党媒必须旗帜鲜明地将中国声音传播出去,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盲目跟着境外媒体的步调走。中国维和部队,是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2016年,在马里和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3名中国维和军人牺牲,这一事件不可谓不重大。一瞬间,中国维和部队这一和平的守护人、文明的传播者被聚焦在舆论场的中心。发生了什么?事件的经过是什么?现场伤亡情况如何?这一系列疑惑不仅牵动着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客观上,这一事件也为中国军队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次契机。从2016年6月4日开始持续到2016年8月15日,解放军报精心设置议题,以消息和通讯相结合,刊发了一系列新闻报道。以《生死37秒》《用热血兑现铮铮誓言》《英雄部队英雄辈出》为代表的一系列稿件,放眼国际,先发制人,力求掌握舆论主动权,不仅解答了上述疑问,还十分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和能力,同时也传播着中国的价值理念,呈现了中国爱好和平、肩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平实鲜活,多维展现维和精神

毋庸置疑,重大事件报道属于“硬新闻”的重要范畴。那么这样的报道是否必须囿于单一的报道模式,板起严肃、庄重的面孔?尽管特定的新闻报道形式有其特定的新闻话语,但过分生硬的报道模式却是不利于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的。即便是严肃高深的思想内容,也未必要通过一套严肃高深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

面对“中国维和部队”这样的报道主体,我们必然会将文章主题引申到中国维和精神以及中国军人的精神品格上来。但是怎么说?以什么样的方式说?便体现着各媒体的报道方针。“战地采访中国赴马里南苏丹维和部队”系列报道文风相似,均没有大篇幅地采用直接议论抒情的方式,而是运用了近乎白描的表现手法,一方面极其注重对于细节的挖掘,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品质;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变换叙述角度,使文章在记者间接叙述与采访对象直接叙述间不断转换,呈现出文章“外貌”的多变。整体来看,既充满了故事的斗争意趣,具有现场感、感染力,又不失情感的集中迸发。

事实是第一位的。新闻话语的根本就是要坚持用事实说话,以通俗易懂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新闻事实、传播思想观点。只有坚持这样的传播理念,注重新闻语言、新闻文风,新闻媒体传达的思想内容才会入眼、入耳、入脑,否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以说,事实即说服力。“战地采访中国赴马里南苏丹维和部队”系列报道行文平实,既没有采用华丽繁复的辞藻修饰,也没有直接运用“高、伟、正”的抒情话语,仅仅通过对事实本身的有效传达,完成主题的传播。例如《英雄部队英雄辈出》一文,为了表现我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杨根思部队的“英雄”气概这一主题,文章均衡布局,分英雄无畏、英雄无言、英雄无悔三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平铺直叙,精准还原了事件的发生现场,表现出中国维和部队“热爱和平、不辱使命、崇尚正义、尊重生命、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不畏牺牲”的维和精神,使读者读后不禁感叹、起敬,真正达到了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四、结语

講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寻找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以实现受众价值观的认同,而这种共鸣的实现离不开最真实、最鲜活的新闻一线,离不开质朴的新闻文风与新闻中的“故事”。当前海外受众印象中“复杂多面的中国”亟待得到一个清晰全面的图解,而这个图解恰恰需要我国新闻媒体有力传播的配合,“战地采访中国赴马里南苏丹维和部队”系列报道提供了这样一个传播范本,同时也为战地中的中国故事如何传播提供了答案,即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着重描画新闻中的“人”和“故事”,通过质朴鲜活的话语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最终完成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黄伟.从“政治化”到“专业化”——新中国60年来新闻文风的演变流变[J].青年记者,2009(16):9-11.

[2]廖文根.战地报道的理性思考——战地新闻写作谈[J].国际新闻界,1999(S1):30-35.

猜你喜欢

维和部队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