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默洛特之梦

2018-10-21李恺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8期

李恺

摘要:在中世纪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英国诗人丁尼生创作了诗歌《女郎夏洛特》。本文通过分析该诗歌里的中世纪元素,说明尽管诗人尽力创造出心目中真实的中世纪,却也反映了19世纪的思维。

关键词:中世纪主义;丁尼生;《女郎夏洛特》

1979年,列斯理·J·沃克曼创建了学术期刊《中世纪主义研究》,这是目前唯一专门研究中世纪以后人们对于中世纪的意象和观点的学术期刊。这一期刊引领了中世纪主义研究的潮流,指出中世纪主义研究与中世纪研究不同,后者研究的是中世纪时期的文学、语言、历史、建筑等,而前者的研究对象发生在中世纪之后,着重研究后人对中世纪时期的理解。

在英国,最先出现“中世纪”这一词汇是在1570年(Matthews, 189),18世纪后半叶,为了抗拒启蒙主义的理性思潮,出现了怀念中世纪建筑和文学的现象,例如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不但出版了第一本哥特小说《奥特兰托城堡》(1764),还将自己名为“草莓山”的家修建成中世纪哥特风格。1789年法国大革命给欧洲君主制带来严重打击,为了守住宝座,英国王室推广中世纪的怀旧思潮,试图让“中世纪”成为当时流行话语之一,将一些人心目中的“黑暗时代”美化和浪漫化。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她的丈夫成为骑士精神的榜样,影响整个19世纪英国社会的绅士礼节就是来源自中世纪骑士精神。

以1819年出版的沃尔特·司各特的《艾凡赫》成为畅销书和1835年重建哥特式的英国议会大厦为代表,1820年至1850年期间成为英国中世纪主义思潮最盛行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于1832年出版了诗歌《女郎夏洛特》,并在1842年大幅度修改后再次出版,本篇研究对象是1842年的修改版。据丁尼生本人所说,《女郎夏洛特》根据13世纪意大利小说改编(Shea, 321),讲述的是女郎夏洛特因为对骑士朗斯洛特的爱无法得到回应,悲伤而死的故事。诗歌的题材来自于著名的亚瑟王传奇,故事发生的时代就在中世纪,地点也纯属虚构:

“还有一条略穿行田野间,

通向古堡卡默洛特;

人们在那路上来来往往,

把大片盛开的睡莲凝望——

盛开在小岛的四面八方,

那就是小岛夏洛特。”(丁尼生,24)

诗歌开篇就介绍了故事地点,卡默洛特是传说中亚瑟王的王国首都,一说在英国彷如仙境的西南角(Shea, 322),远离工业城市大伦敦。夏洛特小岛也是亚瑟王传说里的地点,四周被水包围着,是个与世隔绝的处女之地。作者将故事地点设定在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逃脱纷繁嘈杂的19世纪工业社会。

“这是骑士朗斯洛特。

他的盾牌上有一个图案:

红十字骑士跪在女士前;

……

那条饰有纹章的斜带下,

挂有一只硕大的银喇叭;

马一跑,响的是他的盔甲……”(丁尼生,28-29)

诗歌的男主人翁朗斯洛特登场的时候,作者浓墨刻画了他的中世纪骑士形象:拿着盾牌,穿着盔甲,骑着骏马。纹章发明于13世纪,首要作用是在战争中分辨敌我和便于分组指挥战斗,久而久之,纹章成为贵族的象征,以至于在19世纪盛行中世纪怀旧的时候,不少人捏造了家族纹章,试图与中世纪名门望族扯上亲缘。诗歌中,除了朗斯洛特的帶有纹章的斜带,盾牌同样表明了他的身份,红十字是英格兰的圣乔治十字,这里借用斯宾塞的《仙后》红十字骑士的形象,以突出朗斯洛特是圆桌骑士里最英勇善战的一人。

然而,尽管丁尼生努力塑造出中世纪的氛围,《女郎夏洛特》无法完全复原中世纪诗歌的写作风格,并且在字里行间透露出19世纪的思维。例如,诗歌的语言具有19世纪英诗的特色,许多接近日常用语的词汇来自日耳曼语,而不是法语。自文艺复兴之后,文学更注重于刻画人物形象,而此诗歌的主题正是感情细腻的女主人翁的爱慕和哀伤。诗歌中的一处细节更是暗示了19世纪工业革命:“整年有镜子挂在她眼前,就在那清晰的镜子里面”(丁尼生,26)。此处是作者对当时曼切斯特和工业化的英国北部的讽刺,女郎长年将镜子挂在织布机旁边以方便观察织好的图案,正如那些在工厂里整日忙碌的纺织工人。

从分析丁尼生《女郎夏洛特》诗歌的中世纪元素来看,诗人通过亚瑟王传奇的题材描绘了身临其境的中世纪意象,塑造了美丽脆弱的女郎和英俊善战的骑士形象,但是难免折射出19世纪的观点,使得诗歌里的世界不可能是真正的中世纪,而是被后人理想化了的久远的过去。正是借助这个虚构的中世纪,丁尼生创造了具有19世纪特色的浪漫诗歌,同时也表达了逃离缺乏人情味的工业革命时代的梦想。

参考文献:

[1]Matthews, David. Medievalism: a Critical History[M]. Suffolk: Boydell & Brewer Ltd, 2015

[2]Shea, Victor. Victor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M].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2014

[3][英]丁尼生. 丁尼生诗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