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养成

2018-10-21刘书含

大东方 2018年9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孔子

摘 要:“君子”一词自古有之,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孔子在《论语》中进一步丰富了“君子”的概念,使其在含义上逐渐由阶级的划分逐渐转化为人格的对举。而“君子”人格的养成,则需要修己安人的道德追求、慎言躬行的处事原则和守道达变的实践智慧。在已经步入新时代的当今社会,进一步探索“君子”的丰富内涵、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公民的道德追求,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道德

一、“君子”的意涵

《说文解字》中将“君”字拆解来解释其本义,“从尹”为“尊”,从口“发号”①。因此从字面上理解,古时的“君”指代的是治理国家、地位尊崇、发号施令的统治者。

先秦时期,“君子”一词通常是一种等级身份的区分,指主导政治的贵族官僚阶层,与身份低微的“小人”相对。如《诗经》中《谷风之什·大东》一篇曾经描写:“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认为:“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②虽然《论语》中也存在很多将“君子”与“位尊者”对等的说法,如“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③“君子信而后劳其民”④等,但此时“君子”浓重的政治特色已经遭到削弱,开始从阶级地位的划分转化为人格高下的对举。

于孔子而言,“君子”一词更多地有了德行的意义。如《论语》中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⑤“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⑥的表述。这里的“君子”要具备乐于助人、坚守底线、懂得敬畏的品行,小人则常作为君子的对立面出现,二者不再只是“有位”与否的差别,其意涵更多地过渡到了“有德”这一层面上。

孔子以“君子”作为现实与超越之间的分界,即通过后天的教化和道德规范,“君子”的人格是可以养成的。在《论语·述而》一篇中,孔子提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⑦。相比于高不可攀的圣人境界,君子的标准对常人来说已然足够。在当时西周社会礼坏乐崩的现实下,“君子”这一道德目标的提出也是希望通过每个人在道德修养、人格操守等方面的超越性追求来重新构建社会秩序。由此,践行君子之道,也就成为了后世士人阶层对自身道德境界的要求。

二、君子的道德追求:修己到安人

当子路向孔子询问成为一名“君子”的方法时,“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①成为“君子”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修养自己,进而扩展到主体以外的其他人和事,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②。如果想要成为君子,则先要从自身考虑,以道德行为是否发自内心作为判断标准,由此建立了儒家推己及人的立德方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这也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即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德行、学问、才能的培育。

所谓“修己”,是一种道德的自觉,在脱离了他律后,人要能够意识到一些更高的原则并实现自律,而这种更高的原则即为孔子所讲的“仁”。孔子指出“为仁由己”,将实践仁的方法诉诸每一个道德自律的个体。“君子”的养成路径正在于首先要让自身符合仁爱的标准,由内而外地应用到社会各个阶层,再去履行社会使命、唤醒周围人的道德意识,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开始,到博爱自己的朋友、忠诚于自己的君主,最终构建出人民安乐的理想社会。

从现实的政治层面上来讲,孔子评价郑国大夫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③将君子这一概念落到了实处。子产在郑国为政的数十年间,廉洁奉公,建树颇多,因此也赢得了孔子的尊重与赞叹,认为他正是一位德位兼备的君子。而在孔子总结的四方面君子之道中,除了要做人谦恭、做事认真,君子作为一个理想的“政治人”,还要使百姓安居乐业,适宜地征调他们为国家出力。

“安人”也正是儒家的最终目标,从“修身”出发,更高的表现形式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体层面的为己之学,到国家层面的为政之德,最终达到化民成俗,这三重境界构成了儒家道德的整体,也是实践君子之道过程中的追求。当谈及“君子”人格的养成时,就要先注重自身的德性涵养,进而将家庭、国家、社会都纳入到自己的道德意识当中,在天地之交、在国家、在家庭、在师友之间最终成为一个“大人”“君子”,而其他更为具体的道德要求都被统摄在这一目标追求下。

三、君子的行事原则:躬行与慎言

按照孔子所言,成为君子所必需的品格有很多,如应当孝悌、友爱、守信、谨慎、好学等,而君子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道德目标在具体的落实上,无论是哪一种品质都需要不懈地去努力践行。孔子曾表示:“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一方面表现了孔子自身谦和审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养成“君子”人格、实践君子之道的过程中,“躬行”的重要性与难度。正如中庸之道中所论述的:“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道德实践就在日常的行止之间,应时时刻刻勉励自身,言行相顾。所谓“中庸”作为儒家的一种至德,其落实就在于躬身践履,坚持不懈怠,“择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仁”就会在生活中得到体现,这也契合了孔子所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也。”③

对“躬行”的重视也明确地体现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当中。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④重点在于要践行理论,并且能一直做下去。与之相对的是,孔子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⑤如果有想说的话,先要做到,然后才能说出来。学务为己,志在躬行,言忠便要尽忠,言孝便要尽孝,都需要落在实处。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他将古人尚行与今人浮华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尤其重视笃实之风,认为君子的形容应当缄默持重、慎言贵行。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⑧,都是表明在行与言之间,作为一个君子应当更加注重自身的行为处事。且言多必失,巧舌如簧远不如实际行动更有力量。

与此相对应,在“言”的层面上,子贡与子禽在争论关于“君子”的命题的时候表示:“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不知,言不可不慎也。”⑨君子讲话一定要反复斟酌、审慎考虑。对于一个人说出的话,孔子尤其强调要注意几种过失:“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⑩因此讲话应慎重、诚恳、尊重,而非巧言令色。躬行慎言,正是君子的行事原则。

四、君子的实践智慧:守道与达变

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内核。作为“君子”一定要践行仁义之道,将其作为自身的处世准则。不论周围的环境如何恶劣,“仁”都应该是君子无论何时都必须要遵循的中心思想。

當子贡询问“君子亦有恶乎?”时,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君子并非是无喜无怒、远离人世的,他也会有自己的好恶,但是君子会不会厌憎一个人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违仁道。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②一般人的内心充满私欲,即不仁,他的个人好恶就会完全按照自身的标准来制定,符合的就喜欢,不符合的就厌恶。而对于君子的要求却是要真心实意,以清净之心,不带有个人成见、观念或经验去喜好人、厌恶人。君子对天下国家并没有太多主观的主张,评价事物的标准唯有“义”而已。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便是君子的标准。

孔子一行在陈国绝粮的困境时,子路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君子亦有穷乎?”而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④这里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就在于,在情况危急困窘之时,能否守住底线、安于贫贱。

但另一方面,君子也并非是刻板的。人具有反思和批判的能力,而不能拘泥于规范之中不懂变通。孔子认为:“君子贞而不谅。”按照钱穆先生的解释,“贞”是存于己而不变,“谅”则为求信于人。事实上,作为君子,固守正道而不必执着于小信,这也正是常与变的权衡与通达。孔子曾这样称赞卫国大夫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⑦他将蘧伯玉与无论何时都是正直如矢的史官史鱼做对比,显然对前者评价更高,认为在国家无道时能把主张藏诸内心的蘧伯玉更能够依道而行,是当之无愧的君子人。可见,孔子虽然主张入世,但在具体的运用上也希望要懂得灵活变通。冯友兰先生指出,“吾人行为之标准,至少一部分是在内的而非在外的,是活的而非死的,是可变的而非固定的。故吾人之行为,可因时因地,随吾人性情之所之,而有相当的不同。”人是为了成为人而存在的,而非为了规矩而存在。人的精神追求是要依靠人的精神活动来实现,因此规矩要适宜人,这就是“通常变之宜”。

五、“君子”人格养成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对于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文明是一种德性文明,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体系,不能离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实践。

“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数千年来一直根植于国人的脑海,是儒家文化重要的哲学内容,也为当代公民道德人格的建构提供了启发。对中国人来说,“君子”人格是一个本土化的道德养成目标,比西方语境下的任何标准都更加贴近对于理想人格的想象。注重“君子”人格的养成,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而在《论语》中所论述的成就“君子”人格的方法,如修己安人的道德目标、躬行慎言的行事原则、守道达变的实践智慧,时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在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今天,也要求我们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与培养个人品格相结合,孜孜不倦地引导人向着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不断努力,通过发扬传统儒家由己及人的道德养成路径,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说文解字15卷》卷二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80页

[3]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92页

[4]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73页

[5]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25页

[6]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47页

[7]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88页

[8]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35页

[9]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51页

[10]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63页

[11]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20页

[12]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70页

[13]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90页

[14]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21页

[15]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89页

[16]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50页

[17]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42页

[18]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65页

[19]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65页

[20]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45—46页

[21]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76页

[22]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57页

[23]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66页

[24]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62页

[25]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51页

[26]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47页

[27]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54页

[28]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年,第380页

[29]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年,第149页

[3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0页

作者简介:

刘书含(1995-)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