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管理模式创新
2018-10-21韩强
韩强
摘 要:在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是重中之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系到整个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建筑市场发展迅速,人们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企业才能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管理模式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1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情况
1.1 监督管理的体系和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仍旧残存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方式比较传统,监督只能局限于内部监督,无法做到更加公正透明的公众参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發展。
1.2 建筑企业没有对质量的监督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
我国的建筑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履行的义务与责任, 并且有明确的施工程序与质量标准。但是,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建筑市场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法律观念意识淡薄。在施工过程中频繁出现因操作不当引起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加之管理人员对于整体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缺乏有效手段,思想不够重视,导致对工程项目埋下了质量隐患。
1.3 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专业素养不够高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要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具备相对专业的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作人员,大多数是民工出身,没有经过专业建筑知识的学习培训,对于施工操作的技能技巧了解有限。这使得他们无法严格按照操作的规定和标准进行作业,最终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
2.1 改变传统监督方式, 实施全面监督
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应将全面监督作为建设工程中的重点。采用随机方式进行检查,改变以往被动监督的形式,将被动变为主动。检查内容以参建方履行质量责任为主, 对其是否严格遵循法律条款进行检查, 并指出其中的问题。传统的监督管理模式将重点集中在各个实施阶段,忽视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而全面的监督管理弥补了传统监督模式的不足,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将动态监督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的重点。动态监督具有全面性、具体性、合理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实现监督机构内部资料的整理,提高监督人员综合素质。
2.2 主动性、预见性监督模式
建立健全预见性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以工程施工阶段、时间节点、工程类别为依据,对各参建单位实施质量预先控制。监督部门需加强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工程检查力度, 并为其设立专门的负责人,通过采用全面、彻底的检查方式对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排查,进而促进监督管理者主动意识的提高。主动性、预见性的监督模式,能够有效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
2.3 差别化管理模式
在实施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的种类、重要性以及参建单位的成绩进行管理, 对重点监督对象实施规划,比如:医院、学校、大型公用工程等。对于建设单位而言,差别化的管理模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影响着项目的设计方案、工程质量以及投资等。实施差别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监督管理质量。
3 实施创新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将责任具体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筑行业得到显著发展,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经常抱有侥幸想法,实施不正规措施,从而影响了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因此,需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明确责任主体,注重理论研究,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
3.2 加强监理企业以及社会监督管理力度
社会监督在工程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监督工程质量,而且能够加快工程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监理企业作为建设企业监管工程的代表,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企业监督管理质量。部分监理企业在施工中,出现包庇施工单位的现象,因此,须加大对建立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使其能够自觉履行职责,进而确保工程质量。除此之外,监理企业应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履行职责。企业要想获得稳定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和信用建设。在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方面,社会监督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将对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社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建筑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形象,有利于建筑企业自觉加强质量的控制,监理企业正确履行质量管理,全社会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监督质量的良好氛围。
3.3 提高监督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监管人员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需要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监督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技术干部,壮大监督管理力量。
3.4 地方政府要加强质量监控
在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方面,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不影响建筑市场的竞争与发展,提高建筑市场自由发展的活力,政府从过去对工程质量的家长式监管转变到现在对参建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和建设程序的监管。充分发挥七方责任主体的市场能动性,使市场主体各司其职。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监督,通过随机检查、交叉检查、飞行检查等多种检查方式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建筑工程,必须要严格惩处,决不估息,并将违法违规处罚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3.5 监理单位要履职尽责,在施工中强化质量监理
监理单位作为建筑施工七方责任主体的重要一方,对工程施工全过程施工监理,针对监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首先要提高监理公司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在这方面需要监理公司自觉加强人才的培养,要加大各种专业人才储备,在面对施工监理时才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在建筑施工中,要加强监理公司的权威性。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现状是由于监理单位受业主聘用,在工程监理中受制于建设单位,不能正确的履行职责。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为节省成本、加快工程进度,提高经济效益,往往不顾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监理公司和施工单位服从自己的考虑。施工企业为了企业的利益考虑会忽视施工工程的质量,监理单位也会处于自身监理费用的考虑,屈从于业主,就无法正当的履行质量管理职责,不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3.6 加强对质量违规的处罚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有关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也得到了健全与发展。但在当前的建筑市场监管中, 存在着重检查, 轻处罚的现象。对施工单位处罚力度不够,对违法违规行为形不成震慑。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就必须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情况,就要严格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处理,绝不姑息。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与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影响到建筑企业长远的发展。因此, 在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各个环节的监督与管理。面对我国建筑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只有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丰.浅析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6) .
[2] 梅锦辉.浅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J].山西建筑,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