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射雕英雄传》的英文书名看翻译中的回译
2018-10-21赵山
摘 要:《射雕英雄传》英文版的发行,引起了人们对书名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的关注,它回译过来汉语变成了《秃鹫英雄传说》,回译在翻译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本文拟从概念、原则、功能、适合文本等几个方面阐述回译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射雕英雄传》;回译
最近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英文版在英国发行,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书,西方评论界将金庸小说比作“东方版《魔戒》”。《雕传》英文书名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因为它回译后的汉语变成了《秃鹫英雄传说》。
所谓回译,就是将已经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译回源语的过程。回译一般指严格意义上的字面翻译,如有关《圣经》文献的翻译,用于说明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在结构和概念上存在的差别。回译有时用在对比语言学上,比较两种或多种语言句法、构词法或词汇的具体特征。图里(Toury)认为翻译的不可逆性使获得明显的认识让人怀疑,使回译产生的普遍性结论都不成立。霍姆斯(Holmes)以回译作为例证,认为诗歌和诗歌翻译文本之间不可能存在任何“真正”的对等。(Shuttleworth&Cowie,2005:19-20)
一般说来回译有三个原则:1.原译的质量要有保证;2.回译要集中在重要差异上,忽略不重要的差异;3.原文的模糊之处应该由原作者解决(吴万伟,2016)。如果原译的翻译质量没有保证,回译之后会与原作大相径庭,导致原译受到严重质疑。但回译不是在语言的对等上下工夫,而是寻求文化概念上的协调,只要语言上符合文化习惯,翻译时多一字少一字不算是很重要的差异。“秃鹫英雄”与“射雕英雄”差异就在于“射雕”里面有一个动词,而“秃鹫”就是一个名词短语,缺少灵气,倒不如翻译成“神鹰”来得痛快,但是“鹰”比起小说中“雕”的形象似乎又显得不够健硕,并且体型偏小。纵观小说情节,“秃鹫英雄”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箭双雕的英雄好汉,因此“condor heroes”也会让英美读者领略到“射雕英雄”“降龙十八掌”荡气回肠的武打场面。回译有时会给人一种错觉,让人以为翻译出来的东西太过西化,归化,形成了语言上的暴力。翻译的语言暴力在有些地方、领域确实存在,它有时候甚至丑化了原作,随着译作的传播,造成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物的刻板化。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要讲好自己的故事,有时需要作出调整,让英美读者接受,不能老是抱着“受害者”的心态。适应这种调整也是对自己文化自信的表现。正如郝玉青(安娜·霍姆伍德的中文名,《雕传》第一卷的英文译者)认为,一个作品的文化特质不会在翻译过程中成为跨文化理解的障碍,反而有可能让翻译后的作品更加突出,体现出一种“可控”的“独特”。用英国牛津大学英语系东西方比较文学博士施东来的话来说,在文学市场的驱动下,“民族性”和“世界性”,“文学性”和“可读性”似乎总存在着矛盾,好的翻译也是不断在各种张力、对立中寻找平衡。其实,《雕传》的英译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西方世界会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所感动,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能更多地接受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有些文本人们不可过度解读,征询作者当然能够打消心中的疑虑,但若不能与原作者交谈,此时只能挖掘与文本有关的写作背景材料,这样才能做到翻译的有的放矢,回译才有可靠的依据。同时要对文中需要回译的部分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保证高质量的翻译文本。
翻译首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才是一种艺术,所以人们不可能用回译的办法去要求所有类型的文本,使之一一对应。最适合回译的是科技类、经济、商务、宗教、法律等方面的文本,它们要求措辞严谨、逻辑清晰,让人思考之后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类文本的回译既要考虑语言上的对等,又要考虑真实的内涵。例如,“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大问题。”首先要理解本句话的意思: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很重要、范围很广的问题。译成 “Chinas economy is a big problem.” 就不对了,回译过来,好像中国的经济真出了问题。改译成 “Chinas economy is an important(a major)question.”比较好。回译可以帮助人们积累地道的汉英表达方式。例如,“These principles have nourished the soul of our nation.” 翻译成汉语:“这些原则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把这句汉语在回译成英文,“精神支柱”如何表现呢?有人可能会选择一个 “Chinglish” 的搭配,即“spiritual pillar”,这两个词汇,前者是抽象的“精神的”,后者却是具体的“支柱”,实属不当搭配。再看英文原文,“给民族的灵魂提供营养”,不就是“精神支柱”吗?(王弄笙,1992:57-8)在法律英语里面,如何翻译好 “I am a teacher.” 翻译成“我是老师”还是“我是一名老师”?考虑到法律英语言简意赅,不偏不倚的特点,这句话比较好的翻译就是“我是教师。”“老师”是敬语,而“教师”是职业(张法连,2018:11-2)。回译过来仍然是 “I am a teacher.” 但在汉语语境中,它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是一种艺术。回译自身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回译都令人满意。比如这句话,“She has been a widow for over six months.” 比较好的翻译是“她丈夫去世半年多了。”(ibid.)这句话再回译成英语,估计想到用 “widow”这个词的不多。Mark Zuckerberg,who trails only Amazon.com founder Jeff Bezos and Microsoft co-founder Bill Gates,eclipsed Buffett on Friday(July 6,2018)as Facebook shares climbed 2.4%,according to the 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周五,随着脸书股价上涨2.4%,马克·扎克伯格的个人身家超越巴菲特,仅次于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和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这里的trail和eclipse用得生动形象,比较对象跃然纸上。如果把上面这个例子回译过来,估计比原句要逊色多吧。所以碰到好的、地道的英文表达,要随时把它们记下来。用回译的办法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记忆,这是它的一个重要功能。
回译能给人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雕传》里面的主角郭靖黄蓉,郭靖的英文是拼音 “Guo Jing”,而黄蓉被翻译成了 “Lotus Huang”,回译过来成了“黄莲花”,原因何在?细读原文,英汉对照,不难发现这里面隐藏着的命名艺术——音译+意译更好地诠释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给人物命名,没必要拘泥于汉语拼音。一味使用汉语拼音,甚至会形成强人所难的印象,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德彰教授所言:总不能用“中国英语”改造英语吧。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被译成 “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如果回譯过来,想到“降龙十八掌”的人估计都是金庸的拥趸吧。所以对于专业翻译,学者需要认真钻研,找出合适的专业术语。
参考文献
[1]Shuttleworth,Mark&Cowie,Moria.翻译研究词典[M].谭载喜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王弄笙.外事汉英翻译中的几点体会[A].见 《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3]张法连.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英语学习(下)[A].见《英语世界》编辑部.英语世界[J].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
[4]施东来.从《射雕英雄传》英文版到“秃鹫英雄传说”[EB/OL].http://www.sohu.com/a/235032114_754344,2018-06-11.
[5]吴万伟.英汉学术翻译中的回译问题[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0571.html,2016-07-05.
作者简介:
赵山,男,(1974-),汉族,河南西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