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从众心理影响下大学生行为的探讨

2018-10-21刘前莉

大东方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宿舍群体

摘 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一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剖析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探析大学生从众现象,利用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大学生行为提供正确的行为导向,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同时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

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从而在自身的知觉、认识、判断上表现出符合于社会环境中多数人群或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追溯中国古代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如:众口铄金、随波逐流、三人成虎、人云亦云等皆为从众心理的典例,在《商书》上也有这样一句话:“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史记》中也有“曾参虽贤,其母虽信,然三人之疑,其母惧。”这些正是从众心理在作祟。“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人们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当前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大学生基于学习、生活,入社会的行为准则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大环境中存在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个人的判断,乃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建构。大学生在所处群体影响下的从众行为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消费等各个方面。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膨胀,充满热情活力,敢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未完全成熟的他们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很容易形成心理趋同即从众的倾向。

由此,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心理规律,对于优化大学生群体,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大学生在校表现行为,分别从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四方面来浅析当前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心理规律,并结合实际分析各类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从众心理影响下的大学生常见行为

(1)学习从众

步入大学后,每个学生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间、宿舍里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安排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和“效仿物”。他们在形成各自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会不同程度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各自的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综合来看,大学生的学习从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之间相互鞭策、相互鼓励的积极的学习从众,一种是消极懒散、不踏实、考试抄袭作弊的消极从众。在校园里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刚进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一方面,宿舍成员积极共同投身、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校园文化活动,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甚至是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良性导向相对来说在班级、宿舍间都比较集中;另一方面集体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同时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出现于同一宿舍成员或相对集中群体。

(2)消费从众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地处大中小城市,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不成熟,社会阅历尚浅,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而其中,相当一些大学生讲究生活品位,崇尚时尚品牌,尽管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却向往社会精英、白领般舒适优越的物质生活,而紧接的攀比、模仿性的消费日趋明显。名牌服装在身,手提电脑不离,吃得高档,玩得够好,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因此,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时尚赶潮流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都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3)恋爱从众

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恋爱的成长阶段,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在校园里形影不离。而大学校园的恋爱也极富感染性,一些大学生因盲目的恋爱从众而产生了不理智的恋爱观。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楼下互等的浪漫景致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的风景。有的班级在某一时间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恋爱,有的寝室全在恋爱中。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而这种怂恿往往发揮作用,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夜谈,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传染”、盲目从众现象。

(4)择业从众

社会进步和就业竞争加剧下,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日趋市场化,许多大学毕业生常常受到外部就业压力的冲击,以及自身的心理因素如缺乏主见、自信不足、感情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够等的影响,在求职择业时往往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带有较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地考虑眼前的、现时的利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向还是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认为理想的职业包括稳定的收入、安宁的生活、广泛的保障等。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没有明确的把握和准确的定位,一些人甚至在被某些企业单位已录用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身边的好友或同宿舍的、同班的同学报考公务员、考研而盲目随从,放弃了更适合自身将来发展的机会。有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择业时有“从众心理”在作怪,学生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

二、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综合上述的从众心理来看,从众行为表现在大学生身上是大学生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尽管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已经基本成熟,但在心理上还没有成熟,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不足,所以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出现从众行为。由此,结合大学生行为表现,引发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受所处周围群体的影响。群体是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从众心理是一种属于群体心理范畴的心理现象之一。大学生正是通過宿舍、班级、学校等不同规模的群体,保持着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对信息的获取掌握都源自群体的共享,大学生心理,无论积极还是消极,必然受到所属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心理学中认为,在群体中多数人的观点和意见会对少数个人产生心理影响,这种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其间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而当一个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和不适,这种紧张来自于对偏离群体的恐惧。所以,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的压力面前,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就是从众。

其二,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缺乏主见和自信。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还不成熟,且具有青年人兴奋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当自信心不足、缺乏主见时,思想上便表现为犹豫不决,行动上易受暗示,缺乏深思熟虑,很容易在外界的干预下放弃自己的主张而盲从别人的意见,在强调适应的同时放弃了创造,只想到服从而忘记了自主,容易随大流,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形成了依赖思想,从而产生从众行为。且大学生有着较特殊的群体生活—大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单一: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四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使他们朝夕相处,再加上同辈群体共性强的特点,因此大学生群体对个体的从众压力要比其他群体大,个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念而采取与大多数相一致的“心理连锁反应”,所谓的“随大流”。

其三,大学生群体中少数服从多数思想意识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中,人多本身就是具有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而从众行为是对多数人行为尤为信任的一种体现,即少数服从多数。正如在不了解实际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人数多的商店去买东西,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潜意思的行为判断中人多意味着东西好。此外,大学生群体的内聚力和责任感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某个群体内聚力强,其间个体对群体存在依恋性就越大,则更容易出现从众的心理。当信息模糊交流受阻的情况下,使人变得无主见,很多人会盲目地放弃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而随从于大家,以求与所处群体保持高度的一致,消除孤立无援的感受,这种随大流的现象会对我们大学生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三、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心理学认为群体的内聚力越强,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恋性就越高,越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当代大学生有从众心理,说明他们对群体有依附和依赖性。因此可以利用先进的、优秀的、奋发向上的群体,对个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感化,从而产生正面的从众效应,取得积极有效的反馈方式。但消极从众又可使大学生缺乏主见、随波逐流、崇拜权威、崇尚奢靡,我们应当主动地、有意识地利用积极从众心理,努力疏导大学生克服消极从众心理。

(1)鼓励个性发展,避免盲从

尽管当代的大学生崇尚自由,张扬个性,但生活在大学校园内的莘莘学子作为群体的一员,不可避免产生从众心理,经常性地在学生中组织活动、参与集体生活、增加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的定位自己,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强化自我意识。此外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参加校内各种学生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增强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自我。

(2)重视学生群体建设,营造奋发进取的班级和宿舍文化

班级、宿舍里的每个成员在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及特点时,会因为避免群体压力而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在日常的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上也易趋同和从众,这些因素的整合便形成了对班级或宿舍成员的内部凝聚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宿舍文化,造就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宿舍。在互助互利的环境中,这种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又会影响到每个同学。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认同并依赖于这个团体,从而增加团体凝聚力。正如宿舍选出合适的舍长,带领好宿舍小圈子,保证宿舍卫生整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各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关心和帮助。

(3)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园角色的作用

对大学生而言,校园文化中有“正式群体”,即指按照学校的管理程序正规设置或注册成立的各类社团组织,也有“非正式群体”,即是指不经过正规的管理制度或注册程序而形成的较为松散的组织群体,如老乡会、兴趣小组比赛小团体等。这些群体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以丰富课余生活、开辟第二课堂、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在这里很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因此应加强对这些群体的管理和活动的引导。由于相同角色所固有的感染优势,在大学新生中趋从于非正式群体的“领袖”特别是那些有号召力的老乡、学长的现象较为普遍,同伴的一句话可能胜过老师和父母的苦口婆心,所以应重视这两个群体正面作用的发挥和引导。

(4)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群体压力

大学生应该提高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校园中应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通过各种实践途径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要教育大学生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要认识到盲目地“从众”或“叛众”都是要不得的,鼓励学生善于思考,长于辨析,敢于拒绝,培养学生坚强进取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能抵制不良行为,克服自身弱点,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群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八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06

[2]吴贵生,温义媛.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2008(5)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张敏,刘雪峰,郑福胜.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5]杜艳.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与调节[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5)

[6]李云捷,伍永亮,张同航.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08(1)

[7]陆翠岩,董丁戈.大学生群体对个体影响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6)

[8]梁瑛楠.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4)

[9]韩华,郭兰.大学生从众心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作者简介:

刘前莉(1994—),女,四川省泸州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与教育。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宿舍群体
热得快炸了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学校到底是谁的
中间群体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吃货的世界
热得快炸了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