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联大为何让人怀念

2018-10-21张渺

科教新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叶公超梅贻琦两弹一星

张渺

“你喜欢不喜欢电影《无问西东》”现在好像成了朋友圈必答题。电影里,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公子沈光耀,不远千里奔赴昆明求学。茅草棚搭起来的西南联大外面大雨倾盆,屋内小雨滴答。但这所最穷的校舍却是当时的沈光耀们神之所向的地方。直至今天,它也依然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三校南行

潘际銮收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在1944年,正值16岁。这位老人如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作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现任会长,潘际銮时常在许多场合回忆西南联大。

他还记得母校的样子。泥土板筑成的围墙里,是120亩的校园,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校门并不大,教室的屋顶是铁皮的,宿舍的屋顶是草棚,夏天漏雨,冬天灌风。战争年代,一间宿舍里,挤挤挨挨地摆着20张双层床,住满40个学生。宿舍里没有灯,天一擦黑,就看不见书了。

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陆续从北平和天津撤离南迁至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特殊历史条件下成立的联合大学,只存在了8年零11个月,但它具备的师资条件,与学生的成才率,却是空前绝后的。有168人当选国家“两院”院士,有2人获得诺贝尔奖,5人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专家中,一半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百年陈酒

那时候,大学校长没有什么行政级别,学者的身份才是第一位的。“梅贻琦就不是什么‘官,但不会有人不尊重他。”潘际銮说。

当大半个中国沦陷时,许多才华横溢的学者聚集在西南联大,教书育人。

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叶公超早年赴美留学。他在西南联大担任外国文学系主任的时候,学生第一次见他,都有些惊讶。这位留过洋的教授一点也不洋气,反而穿着一件最寻常的长袍大褂,“摇头晃脑”地就进了教室。

他手里拿着个英文剧本,从第一排开始,让学生挨个站起来,读一句台词。一个同学读完了,叶公超就随后一指,“你坐在这里”“你坐到那边”。全班人被他打乱了座位,渐渐分成了几拨。等到所有人都读完了,叶公超这才一一指出,“你们是江苏人”“你们是河北的”“你是天津人”。除了一个来自蒙古的学生外,其他所有带着口音的英语,他全都听出来了。学生一下子都服了。

同样是英文系的教授,翻译家吴宓另有让学生震慑之处。他讲的是英国文学史,课上讲起什么诗词,从不用看书,每一首都是当场背出来的。他翻译不同时代的英文时,会用同一时代与之对应的中文来翻译。古英语的诗文,他就用文言文翻译,现代的英文,他就用白话文翻译。“怎么能拿一个古代语言的文字,跟另一个现代语言的文字对照翻译呢?”他反问学生。

联大学风

一边讲着课,教授一边还需艰难地维持生计。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研制工程重要骨干赵忠尧,在西南联大教实验物理学。时局最艰难时,赵忠尧做肥皂卖给化工厂,这才养活得起一家老小。

同样为生计奔波的还有闻一多。从北平逃难出来时,闻一多没带什么细软,只好凭着刻图章“增加一些收入”。学校里的许多教授,都帮着闻一多打起了广告。著名古典文學研究专家浦江清教授起草了一篇《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梅贻琦、朱自清、沈从文、蒋梦麟等11位教授一起签了名。

签名的教授当中,不乏平时与闻一多意见不合的。当时的西南联大,教授之间即使对政治和社会的意见相左,对于对方的学问,往往也会有“相当的尊重”。

猜你喜欢

叶公超梅贻琦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不给他人留下品德污点的机会
不给他人留下品德污点的机会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
我是你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