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如何铸就乡村灵魂
2018-10-21刘和平
刘和平
前不久,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教育界专家学者在武汉汇聚一堂,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积极建言献策。针对乡村教育,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表示,应建立以鄉村学校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使乡村学校真正成为乡村的灵魂,赋予乡村学校灵动性,构建符合乡村教育特点的乡村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1月20日《光明日报》)
这些年乡村学校在改革洪流中获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资源,与城市学校的差距都在日益缩小,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乡村学校的短板表现也越来越明显,与城市校园接近甚至超越的硬件设施未能改变乡村教育生源日渐萎缩的现实,软件资源已经不处于劣势却很难留住中青年教师的心。
如果我们审视过去乡村学校建设,很容易发现,其参照对象就是城市学校。学校建设项目基本采用城市标准,大到楼宇设置,小到绿化布局,几乎都是城市学校翻版,毫无乡村地域特色。学校的管理更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常规管理必须按照城市学校模式开展,美其名曰规范管理;教学活动必须按照城市学校标准实施,理由是城市教育活动已经成熟;就连校本课程开设、课外兴趣小组也都根据城市学校的内容依葫芦画瓢;教师队伍建设也一样,无论是业务培训还是继续教育乃至教师配备都用城市标尺来衡量。
振兴乡村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是前提,没有投入,显然是空谈。但是有了大幅度的投入,还需要同步对乡村教育与乡村地域文化融合进行认真研究。
在办学模式上,应鼓励乡村学校深入挖掘乡村资源;应该鼓励教师利用乡村资源形成个性教育;对学校管理与评价,对教师的考核与奖励,都应该侧重其是否具有乡村特色,是否能够与乡村文化水乳交融;就是学校建筑布局上,也应该有乡村味道。
振兴乡村教育,必须让乡村学校走自己的路,这条路不是跟随城市学校亦步亦趋,而是将乡村的文化基因与资源融合进学校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