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历语言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2018-10-20姜慧敏
【摘要】: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本文以东华大学的非学历语言生为研究对象,以《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为工具,着重探究了动机三层面上非学历语言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旨在对汉语教学和留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提出一些建议和有用的帮助。
【关键词】:非学历语言生 学习动机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热”已成为全球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不仅给全球推广汉语教学带来了良机,也带来了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汉语,非学历语言生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汉语学习动机是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学习动机的差异性给汉语语言生的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探究非学历语言生的学习动机在汉语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做好对汉语学习动机差异性的分析,才能对非学历语言生的教学以及语言生的学习带来参考和指导。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统计分析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对语言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笔者于2017-2018年在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培训部担任实习教师,主要负责语言生的教学和管理,由此,笔者随机选取了200位非学历语言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以Dornyei的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并参照国内前贤的研究成果,以丁安琪(2016)以及陈天序(2012)的动机调查和研究结果为依据编制而成,之后根据东华大学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最终形成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3份,有效问卷128份。最后,使用SPSS19.0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对128份有效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发现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各层面上的学习动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学习者层面上的动机最高(Mean=3.77),其次是学习情景层面上的动机(Mean=3.73),语言层面上的动机最低(Mean=3.40)。总的来说,东华大学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强度较强(Mean>3),从标准差(SD>1)分析得知尽管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强烈,但各个因素的内部都有着较大的离散型,说明东华大学初级阶段留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比较明显,学习动机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如表2-1所示。
从表3-4分析可知,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工具型动机强度(Mean=3.75)大于融入型动机的强度(Mean=3.61)。大部分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都带有一定的工具性的目的,不是因为本身喜欢汉语而学习汉语,工具型动机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要动机类型。学习者层面上的各动机因素的平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汉语的兴趣(Mean=4.42)>学习汉语的态度(Mean=3.83)>学习汉语的焦虑度(Mean=3.71)>学习汉语的强度(Mean=3.55)。其结果表明了东华大学初级阶段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非常浓厚,学习汉语的态度也比较好,但其语言学习的焦虑度较高,学习强度也欠佳。
通过对学习情境层面上的动机因素的分析可知,大部分留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Mean=4.24,SD=0.76)。有关对课程的评价相对稍低(Mean=3.51)。在对教材的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应该更贴近生活且具有实用性(Mean=3.53,SD=0.86),这恰恰反映了目前汉语课堂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渴望学习到更加实用的漢语知识。在有关对课外活动的评价中,我们了解到部分留学生认为部分课外活动并不能满足他们说汉语的需求(Mean=3.11,SD=1.19)。
三、非学历语言生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语言学习是长期且艰苦的过程,对于具有不同类型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汉语学习更加困难。根据东华大学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有关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建议,希望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以及留学生的学习带了一些帮助。
(一)注重差异性教学
国内的汉语课堂留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学生的汉语水平、语言背景、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对留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除此之外,在课堂提问、课堂讲解等各方面也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比如针对汉语水平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很多欧美、非洲等地区的学生与亚洲学生相比在思维上有着天壤之别,教师应该注重语言和思维上的差异。
(二)及时补充实用的汉语知识
教材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内容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现在市场上的汉语教材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总结和归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并及时反馈给学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及时给学生补充更多实用的汉语知识。
(三)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到有用的汉语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可选择增加不同趣味的活动,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竞争类的活动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促使他们发现自己的薄弱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
(四)设置合理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还是汉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已学的汉语知识,也能让学生真正地把知识应用到了生活。课外活动的形式不仅要各式各样,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开展。
【参考文献】
【1】丁安琪.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分析[J]. 海外华文教育, 2016, (3): 359-372. [2]陈天序. 非目的语环境下泰国与美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 (4): 31-36.
【2】史兴松, 高超. 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 2017, 5(4): 26-32.
【3】高媛媛.国内近二十年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述评[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3, 11(5): 167-173.
【4】丁安琪.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强度变化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 (5): 18-25.
【5】朱静娴. 短期非学历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及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 (5): 81-82.
作者简介:姜慧敏(1992—),女,汉族,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