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模式初探
2018-10-20华艳娇
华艳娇
近年来,“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贫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乌蒙山连片贫困区地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其中,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分布广等特点使得该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本课题认为,研究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留守儿童扶助性教育模式有助于改善贫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1 国内关于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研究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较多,归结起来,自从1994年提出“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教育、心理、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在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万明钢、毛瑞在《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当前在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要涉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并从各自学科的立场对留守儿童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采用了多样化的研究范式,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
同时,通过对收集的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研究较少,极少学者对留守儿童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根据当地留守儿童的自身特点探索相应的教育模式,例如,朱本双在《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亲子工程》一文中简要阐述了其教育模式的内容及特点。梁喜明在《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新模式》一文中谈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儿童关爱教育新模式。从管理方面来看,一些学者还提出了构建全员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2 国外关于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国外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内容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并没有出现明确意义上的留守儿童,更多的研究倾向于政府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采取的措施和办法。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对少,但可从留守儿童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借鉴可行的经验。
3 关于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研究评述
留守儿童为:父母外出务工,由祖辈或亲戚代为抚养,有连续半年以上留守经历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是一个新的论题,但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确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贫困地区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采用“个案分析”,得出的结论代表性不强,不利于推广;二是关于留守儿童扶助性教育模式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扶助性教育模式,本课题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白;三是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简单的定量统计,得出的数据不够准确。
4 关于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的意义
本文将立足于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探索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探索促进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新路径。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有助于解决贫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5 关于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的原则
教育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政府统筹原则。教育模式的构建要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当前我国的扶贫政策,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政府统筹,社会、学校、家庭积极配合。二是学校主导原则。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多的要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建立适合留守儿童的课程体系及教育内容。三是协调发展原则。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留守儿童扶助性教育模式的研究要遵循协调发展原则,整合当地原有的教育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结合以上论述,教育模式的研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留守儿童教育政策体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找准教育政策要点,促进扶助性教育模式的研究。二是建立贫困区留守儿童扶助性教育模式运行机制。首先要构建教育管理机制,保障留守儿童的需求得到满足,其次要加強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的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加大志愿者的使用力度。最后,建立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全方位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建立可行的教育运行机制。三是强化教育理念,形成留守儿童教育人文环境。针对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构建出可行的扶助性教育模式,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