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忍冬纹装饰图案的应用
2018-10-20陈亚迪
陈亚迪
【摘要】:在敦煌石窟艺术研究领域中,敦煌壁画中出现的装饰纹样作为专题研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忍冬纹是敦煌装饰图案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为早期石窟中一种主要纹饰,本文在对敦煌壁画中对忍冬纹样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整理基础上,对这一纹样进行研究。
【关键词】:敦煌 忍冬纹样 装饰 传统 设计
忍冬纹是我国北朝时期广为流行的主要外来纹纹样。主要出现在一些佛教洞窟壁画中,敦煌壁画中就有部分的忍冬纹的出现。忍冬纹的出现、普及、发展和演变都与佛教的引入密不可分。敦煌石窟是历史上最长、最大、最完整的佛教壁画。因此,敦煌壁画中的金银花图案在数量,类型、形式、色彩效果、装饰部分和功能方面也是最丰富的。
一、忍冬纹的概述
忍冬初开时为纯白颜色,后逐渐成长为黄色。金花银蕊,香味扑鼻。藤上的千百花苞次第竞相开放,枝枝叶叶舒展着不同的风情,每一朵小花都呈现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美丽。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忍冬不寻常之美, 忍冬纹是根据植物忍冬写实而来的装饰纹样。虽然,名为“忍冬纹”,但实际上,我们却很难将其与忍冬草在形状上的特征相对应。其实,作为一种装饰纹样,有许多图像都并非能够在现实当中找到原型,而更多的装饰纹样都是在经过了设计者的主观处理之后才被理想化出来的。
二 、忍冬纹的传入
忍冬纹装饰纹样在中国的产生、传播以及兴起,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它是随着中国佛教艺术引进 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尤其在南北朝时期,忍冬纹在佛教艺术装饰当中进行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当然,在同一时期,忍冬纹不仅仅对佛教艺术,而且对当时的世俗装饰艺 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南北朝之前,忍冬纹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却逐渐开始成为一种得到广泛使用的装饰纹样。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秦汉时期,中国的装饰艺术都一直自觉地朝着一种婉转自如、虚实相生、富于流动感的云气装饰发展。图形样式的这种对于盘旋曲线的抒情性和韵律感的把握,正如同中国文学当中的“赋”“比” “兴”之间的起承转合,更加贴近创作者对于意象性趣味的追求以及性情的抒发。忍冬纹作为植物题材图案样式的传入,恰恰符合了中国艺术对游无定所的云气形象的追求,从而使得装饰图案能够既合乎宗教对于以植物花草来粉饰的要求,又能够符合中国人长久以来所养成的审美习惯。
三、忍冬纹的发展与演变
作为传统装饰纹样的忍冬纹,常以叶状植物纹样的形式,组成波曲状骨架的茎蔓,多为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相列于两边。叶子的形态有单叶、双叶等; 双叶又有两叶相向、相背、相交、倒顺等多种。六朝时的忍冬纹,比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特别是北朝忍冬图案纹饰尤其简洁鲜明。隋代忍冬纹的造型在继承北朝的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颖的图像纹饰,丰富了前代的内容。到了唐代,忍冬纹结合了莲花纹、云纹等其他一些当时流行的植物装饰纹样形成新的装饰纹样——卷草纹。敦煌初唐的卷草纹,其造型简练准确,线条简洁,色彩浑厚。如果说初唐形象单纯和平面化更突出主茎的生命力;盛唐时期的卷草纹趋于复杂,花叶变化更加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形成的态势浑厚有力;那么晚唐时期造型内容更为复杂,技术上更加熟练,多种植物形象融为一体,使纹样更加丰富。
四、忍冬纹的装饰纹样类型与特征
忍冬纹其叶瓣形态有单叶、双叶、多叶等多种,作为一种边饰,它主要被应用在石窟寺、墓葬、器物等装饰之上,这种看似简单的题材,被古代的艺术匠师们演绎得多彩多姿,如:波状形、桃形、环形、龟甲形等。由于忍冬纹的形式富于变化,所以产生出很多的型和式来。按照忍冬纹的形态和组织格式不同,将其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忍冬纹样三种形式。以下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按照类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型和分式。第一种单独纹样忍冬纹:单独纹样是指一个不受轮廓限制,可以与四周纹样分离,能够独立存在而具有完整性的纹样。第二种适合纹样忍冬纹;适合纹样是依据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在轮廓内划定骨架,进行纹样配置。一般是按一定的外形需要而专门设计的纹样,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适合纹样的形态与外轮廓相吻合,就是说,在除去边框时,仍有清晰的边框外形特征。框内纹样可以是单一的形象,也可由几个形象组合而成。第三种方连续忍冬纹:二方连续是运用一个单位纹样,向左右或上下连续成一条带状式的纹样。以忍冬纹主支藤的左右分枝回旋特征为依据。
五、敦煌壁画中忍冬纹的独特性
敦煌的忍冬纹既不同于大同云冈石窟雕刻中的忍冬边饰那样华丽,也不似新疆石窟壁画中忍冬边饰那种强调凹凸变化、不露空地的繁缛式样,而是以一个单叶忍冬纹样作基本单位,不论组成单叶波状、双叶藤蔓分枝还是四叶边锁式样,其侧视叶状的形象和结构脉络总是清晰完整。在土红色底衬托之下,给观者单纯朴实的美感。
忍冬纹在龛楣的装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敦煌石窟中,尤其是早期和中前期龛楣的形式多样, 而其中最典型的龛楣样式为尖拱龛, 翻卷的忍冬纹则常常被用在龛额两端的下垂处。龛楣额端内的装饰以忍冬纹为主,中间穿插莲花、童子或禽鸟、伎乐天人等。装饰纹样单纯醒目, 装饰的内容与形象得到完美的统一。
忍冬纹在藻井上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构和装饰。藻井作为窟顶部华盖形式,其结构格式已基本定型,即由井心莲花、井外边饰和垂幔三部分组成,井心莲花层次繁缛华丽,富有富贵宝相气。井外边饰纹样以卷草、团花、半团花为主,垂幔纹样简略。藻井井心较小,井心莲花呈团形(团花)。井外边饰层次增多,纹样以大团花、大菱格纹为主,以及百花蔓草、半团花、多瓣小花、小菱格、方胜、方壁、龟甲纹等。垂幔璎珞玲,非常华丽。忍冬纹经常和宝相花图案一起出现。宝相花图案的中心主体往往为变体牡丹花,明丽浓艳,花美且大,四周还是忍冬纹,常常伴以三个或四个叶瓣,组成以波状为骨架的茎蔓,相辅相成,自然得体。再加上中心花纹色泽艳丽,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它勾线清纯,境界深远,内涵充实。
忍冬纹在敦煌石窟中另一重要的装饰作用体现在边饰上的表现,是石窟装饰中用于分界的带状连续纹样,形成节奏反复的规律。敦煌石窟中大量应用忍冬纹作为一种边饰装饰,多装饰在壁面分层位置、拱门、佛龛须弥座、华盖等边缘处,使其纹样构成有序,统一中变化。在壁画装饰中,边饰常被用于不同壁画内容之间, 佛龛的龛楣与龛边等。当然, 边饰在石窟中的运用还远不止于此, 在壁画与窟顶的分界处, 门楣、门框、明窗边框、莲座、藻井图案、圆光以及造像的服饰等处也有大量的运用。其形式特点是连续性, 即便是非二方连续排列的自由边饰, 也给人以完整统一的连续印象。早期边饰的风格具有较多的外域特征。中期以后的边饰, 从内容到形式都趋向于中国化, 此期常见波形缠枝结构, 变体忍冬和莲花自由和谐地交织在一起,飞舞流畅, 有时化生童子颠倒布置于忍冬和莲花之中, 丰富变化独具韵律之美的装饰风格, 预示着一个崭新、繁盛的新时代的到来。
六、敦煌忍冬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设计中应用敦煌忍冬纹样,要使设计作品具有浓厚的敦煌意味,首先要深入了解敦煌壁画中忍冬纹样的造型、组织构图、色彩特点与形式美规律,才能在實际设计中运用灵活而非生搬硬套。一方面,造型、色彩要保持敦煌的原貌;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的审美与装饰需要进行变形组织。同时,在图案、色彩、工艺上三者要紧密联系与结合;注意表现形式美的同时,要加入文化内涵的表现,也就是将图案的形式美与思想内容美相统一,才能使得敦煌忍冬纹样在现代设计应用中更具有“文化内涵”与“经济效益”。
本文对敦煌壁画中的忍冬纹这一题材进行研究,通过对忍冬纹样的起源,深入分析了敦煌壁画中忍冬纹样在不同装饰部位的功能与特点以及体现的形式美。敦煌壁画中的忍冬纹样展现出很高的艺术格调,图案设计十分实用,图案设计必须先临摹并研究内在组织结构,在充分领悟图案后,进行应用并加以创新,才能重拾敦煌文案的灿烂。
【参考文献】
【1】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关友惠.敦煌莫高窟早期图案纹饰[J].兰州大学学报,1980.
【3】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敦煌图案[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4】滕雪梅,霍康,赵红.图案设计教学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6】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