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电信诈骗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8-10-20潘广臣聂鑫殷子惠刘昆王亚南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潘广臣 聂鑫 殷子惠 刘昆 王亚南

【摘要】:近年来,针对在校大学生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日益增多,使得高校成为电信诈骗“重灾区”,其手段和形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让人防不胜防,最终可能导致被骗人心理疾病、甚至猝死或自杀。本文通过剖析被骗人遭遇电信诈骗时的心理特点,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基础作用、家庭的主导作用与大学生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升抵御风险与“自救”能力,切实杜绝因为大学生心理素质较低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关键词】:高校电信诈骗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电信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某校徐某某被他人冒充学校人员学费被骗后心情低落,心脏骤停身亡;某高校学生也因学费遭遇诈骗后离家出走身亡。翻开案卷,不难发现如今高校已成为电信诈骗受害的“重灾区”,通过分析电信诈骗典型案例,可以得知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被骗后因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且一味的悔恨导致心理出現问题,甚至自己结束生命。针对上述问题,除了在日常安全教育方面不断强化,防患于未然,更重要的是,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提升“自救”能力,进而杜绝因为大学生心理素质较低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一、高校电信诈骗被骗人的心理类型

1.“趋利型”心理类型

电信诈骗案件中,被骗人在“利我”主义的驱使下,出现“侥幸”、“贪财”等趋利心态,或犯罪嫌疑利用“熟人”心理,通过编造与被骗人利益相关性较高的关系,比如亲戚朋友、重要领导等,通过对被骗人信息的知悉来降低其警惕心,冒充的身份与被骗人越亲近,就越容易成功。

2.“避害型”心理类型

这种心理体现为“权威形象”误导下的被动妥协和被骗人的急性应激反应。被骗人出于对于职业权威感的服从,犯罪分子自然得心应手地实施骗局或者不法分子先冒充某机关人员通知被骗人正处于某种紧要关头,以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扰乱被骗人的思想状态,使得被骗人出现应激反应,导致当事人思维能力下降,辨识能力退化,出现“急病乱投医”的状况。

二、针对电信诈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高校充分发挥心理教育过程的主导作用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心理教育专业和心理咨询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参与,结合学校教育背景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写系列教材,使之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科学教学。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辅导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通过大规模、系统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专业课教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优势,在日常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正统的价值观为指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升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主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定期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

心理中心对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开展,意义重大,高校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同学提高获取专业咨询的机会,减少由于遭遇电信诈骗导致心理恶化的危险;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节,通过现场问诊、心理知识讲座、心理话剧等形式,不断丰富个人与团体咨询、线上与线下咨询多种心理咨询方式;积极构建“校级-院级-学生社团-班级”4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通过纵向与交叉传递,直接深入到同学中共同发挥作用,及时发现危机、靶向治疗“严症”。

2.家庭充分发挥心理教育过程的基础作用

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家长们往往认为孩子已是成年人,应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和信任度,这样往往导致家庭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作用上有所缺失。因此,家长应与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加强配合,将学生整体状态、行为表现和学习情况开展积极沟通、交换意见,学校利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立大学生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并对档案本人在校期间的整体表现进行长期跟踪记录,以此为根据制定大学生电信诈骗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层面的困扰。

3.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定作用

(1)自我教育

大学生已经具备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当他们由于个人疏忽遭遇电信诈骗出现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时,应该通过课堂学习、网络媒体等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释惑,加强自我调整。

(2)充分利用心理交流网络体系

在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支持网中,非亲属的积极作用显著大于亲属,而大学同学作为同辈群体在大学生非亲属关系中占比较高。现在,每个大学生身边都存在完整的心理沟通体系,其中包括亲朋好友、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当大学生面临电信诈骗导致的心理困惑时,应及时通过与好友诉说,向班主任辅导员倾诉、同亲戚交流,并辅以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身心放松、舒缓压力,进而解决心理困惑。

针对电信诈骗高发背景下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于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提升高校应对电信诈骗能力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对于大学生群体增强电信识骗意识、提升防骗能力具有明显实际意义。因此对可能遭遇电信诈骗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化解危机、挽救学生和家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董银苹,唐振.论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基于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受害问题的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6,40(11):59-61+68.

【2】何晋娜.电信诈骗在高校频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9):139-140.

【3】李兰玉,刘梅芳,李彤彤.大学生电信诈骗高发现象探讨[J].邢台学院学报,2018,33(02):162-165.

【4】刘祥伟.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0-9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