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耕耘 静待花开”——浅淡低年级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2018-10-20魏珍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归属感规则班级

魏珍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带给我的感受,是每天辛苦和琐碎的工作,使我繁忙而又充实。班主任的身兼数职和多重角色的互换,意味着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任何一个班主任都想培养一个班风良好,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下面我想就低年级的班级管理粗浅地谈谈心得,作为分享。

一、依法而治+无为而治

作为班级管理者,我崇尚的是把法家和道家的核心思想充分融会贯通并用,对于班级管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治,他在当年曾提出重赏、重罚政策,也就是说,要有奖惩,首先要制定一种规则,建立规则意识。管理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必须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才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因此从开学之初,我就分别从进校、早读、升旗、两操、上课、课间活动、课堂学习、作业、放学队、值日规则等行为规范,都一一做了明确要求。而这种规则的制定是带有明示性的:就是告诉孩子们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做能做的事情是义务,而如果做了不能做的行为,那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是法家的思想,也正符合我们当代法治社会的需要,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则制定之后,在引领孩子们充分熟悉和适应后,我就开始融合道家的核心思想。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有这样一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总结下来就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指的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我认为,我们管理班级,也要这样。一定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认知有限,所以我认为在起始年级管教一定要严格些,如果过于宽松,到后来就会出现松散、任性、难以管教的现象,而低年级的学生,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教会他们学会遵守规则。

二、 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需要家校融合,双管齐下

“育人先育德”,我认为好品德的养成远比好成绩更重要!好成绩是暂时的,而好品德一旦养成,那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我作为班主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的:

1、鼓励学生在平时多多帮助同学,学会团结协作,互助互爱。

2、允许学生犯错,告诉他们犯错不可怕,但在犯错之后一定要勇于承认错误,不推卸责任,知错就改!

3、教育他们书本是我们的朋友,要时刻注意它的卫生,保持书面整洁。

4、教育学生保持环境卫生,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大扫除,让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5、利用周末布置一些德育作业,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体会父母的不容易等等。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人生的一个拐点,而作为班主任恰恰是他们在这个关键节点的领路人,我们至少要把他们引领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但孩子们这些习惯的养成和优秀品质的生成,单凭班主任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有很多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一直处于被溺爱的状态,从而变得任性,自私,没有规矩等等,都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家长和我们没有形成合力,就会让我们在学校里做的一切工作事倍功半。所以,我认为如何和家长形成合力,是低年级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我采用的方法就是:和家长“有效”地沟通。我认为这种“有效”指的是:必须要让家长认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以借助微信,電话等工具,时时处处地对家长进行“洗脑”。经常在班级群里发布一些有助于家长协助管理之类的新闻、文章,经常发布一些带有警示作用的文章:比如一二年级不管孩子,三年级之后就会形成不可逆转的差距。等等,每个家长都是关心自己孩子的,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这种文章看多了,势必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我们管理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很多。我们要让家长们始终和我们站在同一战线上,基于孩子大家是绑定在一起的,达到这种共识,那日后的合作就会很顺利。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先征服家长,继而驾驭学生。

三、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实施自我管理,进而提高班级凝聚力,确立孩子的班级归属感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班级合力,我的做法是:选好班干部,实行岗位责任制,目标到岗,责任到人。我从一开始先进行观察,然后确认领悟能力强,执行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去培养当班干部和小组长,反复训练,最终成为老师的好帮手。

我还会利用周一主题班会的时间,对上周班内的各项内容做一个总结,然后让大家对班内未来一周内的工作制定一个具体的小目标。因为是小目标,所以比较容易达到,这也会勾起学生成功的欲望。并且关键是:这个目标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会实现。那么,一旦目标实现,就会让班级的学生享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班级荣誉,更易滋长出对班级的责任心、荣誉感,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就是我在有意地建立班级凝聚力和确立班级孩子的归属感。我想,就是从这一次次的制定目标,和一步步地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班级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何为归属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其中,他将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放在第三个层次,认为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与照顾,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可能“自我实现”,所以,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努力打造一个让学生有归属感的班级。

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家”,家文化贯穿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于学生而言,一旦形成了归属感,班级就是自己的家。只有学生真正地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必定能形成良好的班风,我们的管理目的也就达成一大半了。

四、重视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低年级管理中最重要的。所以我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安全,并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时间、机会,对学生以及家长开展安全教育。提醒家长要时刻保持警醒,同时也要教会孩子自救、自卫和自我保护。

最后,我想,我们作为孩子这一阶段的领路人,志在把自己的班级打造成一个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有规则可依,有规律可循,班风纯正,学风浓厚的班集体,让从我们校园走出去的孩子们都成长为正直、善良、有大智慧、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人,为他们步入下一阶段铺平道路,扫清障碍。

在教师这样的行业中,在班主任这样的岗位上,我们都是一个个用心耕耘的园丁,以爱之名,静待花开!

猜你喜欢

归属感规则班级
班级“无课日”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