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渠道下高校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研究
2018-10-20宣景容李凌骄郭镇瑛
宣景容 李凌骄 郭镇瑛
随着我国信息社会转型的冲击以及网络社会崛起的影响,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得高校的宣传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传统的高校宣传已经呈现出失效传播的趋势,号召力和实用性逐步下降。为此需要针对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进行研究。
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的现状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而言,社会转型是其现代化发展必然经历的整体性变革。从总体上来看,是指其从总体上由前现代化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进行转变的过程。其中包括信息的传播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自有,乃至出现信息爆炸转变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的出现无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转型的过程。
伴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的流动性前所未有的得到了加强,使得信息的可控性难度逐步加大,并由此造成了信息的可靠性与清晰度受到影响。而相较于其他社会化群体,在校学生具有更强接受新鲜事物的精神与好奇心,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造成了学生学习以及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新媒体所裹挟的不良信息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准则与行为受到挑战,同时也加剧了他们在道德信仰、理想信念以及价值选择上的复杂程度,这些对于高校宣传工作来说,都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与挑战。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研究
2.1 转变高校宣传工作思路:从“全媒体”视角出发更新传播理念
对于宣传者来说,他们应该改变过去姿态以及惯性思维,充分落实宣传工作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基于“全媒体”的视角,宣传主题、内容、方法以及效果重新构建高校宣传工作的格局。
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全媒体矩阵”,多平台内容分发,使宣传呈现立体化、多场景化、高曝光。锦城学院的“全媒体矩阵”包含锦城学院报、锦城学院网站、锦城学生电视台、锦城广播站、微博、微信、QQ公众平台、头条号、微视频、二维码等多种传播形态,有效掌握了话语权,形成宣传合力,立体化传播使得受众覆盖面更广。平台虽多,但是由宣传处统一归口管理,各平台一体化运作,报道内容同时进行多平台分发——学生老师等受众群体在哪里,宣传就在哪里,抢占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形成多场景的触达。
同时,在“全媒体矩阵”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校园舆情应对策略与机制进行优化完善。为了应对虚拟文化对于高校校园的入侵,网络信息监控以及舆情分析必须得到强化,为高校校园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氛围,避免网络暴力的出现,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推动。一方面,建立网络发言人机制,通过其对不同领域的消息与新闻进行实施发布,对校园内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实时回应,对舆论导向做好引导与防范工作,强化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应对数字新媒体激增的趋势,发力高校宣传“全媒体矩阵”架构,通过建立高校内部的宣传核心团队,从而实现对高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与协调管理。与此同时,结合声光电、图文声等内容对信息进行展示,实现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全覆盖,避免出现同质化的发展,为新媒体渠道下的高校宣传工作保驾护航。
2.2 创新新媒体合作方式,贯彻“产教融化”战略,提升高校宣传影响力
贯彻产教融化战略,坚持以项目带动与业界主流新媒体的深度合作。主动为媒体服务,互帮互助,资源互换,实现校媒双赢局面,将宣传效益最大化。例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与今日头条,网易和腾讯加强内容深度合作,开通高校官方今日头条號、网易号、企鹅号等三大平台。利用此三个平台共向外推送学校相关新闻70余篇,阅读量超过百万,把握宣传主动权,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与成都商报客户端共同举办“成都高校最美诗词印象创作大赛”,共收到来自全省高校的百余件作品,活动获得商报、搜狐等多家媒体报道。
对于高校宣传工作来说,能充分意识到新媒体推动“产教融化”的优势所在,充分利用“产教融化”的特点实现多渠道传播。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发挥传媒产业与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势,做到取长补短,实现共赢。在“产教融化”战略中,传媒产业与高校教学资源各司其职,传媒产业拥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征,并且在资源以及品牌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对于高校来说,它们在自身的校园媒体传播渠道上拥有强大的时效性和互动性特征,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来完成对大部分宣传对象的覆盖。通过产业资源与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实现二者的共赢发展。同时高校宣传工作应时刻关注最新媒体动态,如近来的移动视频增长趋势飞速爆发,这时高校应抢占互联网原创视频高地,借势视频传播。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凭借敏锐的新媒体嗅觉,率先与一直播、新浪微博等新媒体企业合作,采取网络直播配合现场报道的方式,在高校的招生宣传、毕业典礼、开学典礼以及重要晚会等活动中启动网络直播,达到百万次阅读数。
通过“产教融化”战略,高校取得了巨大的宣传效果,并为高校学子提供了极好的社会实践,是高校与媒体合作方式的新尝试,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