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敌术实战格斗中爆发性击打的发力要点
2018-10-20葛玉顺彭涛
葛玉顺 彭涛
摘要:擒敌术格斗技术聚焦实战,必须高度注重实际杀伤效果,扎实掌握爆发性击打的发力要领。从击打技术规范、动作整体合力、动作和速度、发力作用时间及自身缓冲损耗等方面,深入加强相关研究和针对性训练。
关键词:擒敌术;格斗;爆发性;击打;发力
擒敌术爆发力击打,是指运用拳、腿、肘、膝、掌等技术动作击打到人(物)体瞬间,人(物)体产生突然明显的位移、形变或破坏等受力表现和杀伤效果,这是基于爆发力(常指动作本身在空击状态下的发力情况)又高于爆发力的重要实战评价指标。擒敌术格斗训练聚焦实战,必须高度注重实际杀伤效果,而不能停留在动作是否刚劲有力,快速迅猛的表象。因此,加强爆发性击打的发力训练尤为重要。
一、要掌握正确击打技术规范
擒敌术不同击打动作都有相对固定的技术规范,包括人体各部位关节和肌肉的运动环节组成、先后顺序、运动路线、方向、角度等指标,这些技术指标主要来自于格斗实战的长期反馈、分析和总结,是有效发挥动作杀伤威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是很多受训者对动作技术规范不够重视,出现明显的错误动作或环节,例如侧踹时小腿横向踢击明显,导致横向分力多,减少了纵向穿透力,动作看似很猛,但真正击打到人体或物体上,杀伤效果大打折扣。
二、要發挥击打动作整体合力
擒敌术击打动作力量是在运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由众多肌肉与关节共同完成,产生的整体合力效果,而决非局部力量。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ma,击打动作的相关肌群所能提供的基础力量越大,肢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从静止状态到即将接触受击打部位时,可以获得越高的运动速度和更多的动能,才会为最后击打瞬间的爆发力实现更大的能量储备。例如,直拳不仅仅是出击的手臂的单一运动,而是整个身体的协调配合,除后支撑腿用力蹬地之外,髋、肩也参与扭转,同时使身体重心向出拳方向移动,依次调动各关节和肌群参与,最后集中爆发于身体末端攻击部位拳面。击打动作的每一次主动肌的最大收缩力与技术的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全身协调一致,动作整体连贯与协调,才不会因个别环节的不必要停滞而产生能量损耗。
三、要提高击打动作和速度
擒敌术实战攻击速度不仅指单独或原地的一拳、一腿,还必须包括运动中步法移动速度和动作速度,单纯的动作速度只可以为击打爆发力提供一部分动能,还有一部分动能要来自于步法中身体的移动速度,只有二者在击打瞬间产生最大的合速度,整体爆发性击打效果才最明显。运动生理学揭示,提高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性,能增加有关动作的速度。其原因在于各协同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就能降低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从而更有利于主动肌群收缩,提高击打的速度。此外,根据肌肉收缩的力学特点,肌肉不具有完全弹性,而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收缩时间越长,其收缩力与收缩速度就越下降。所以,直拳开始前,若将拳握得太紧,上肢肌肉就会过早收缩,因此影响出拳速度,而且产生疲劳。擒敌术正确的出拳方法是:将要打到目标的一刹那间才急速把拳握紧,所以只有放松才能提高拳的速度。从生理学角度,放松的方法掌握得越好,就越能经济地使用能量和尽快补充消耗的能量。
四、要控制发力作用时间
根据动量定理可得,F=M△V/△t。即当动量一定时,打击力量与打击力作用的时间成反比。当打击时间一定时,打击力与动量成正比。由此可见,当拳与对方相互作用时,时间不宜过长,但也并非越短越好。作用时间过长,造成打击力被缓冲;作用时间太短,必然造成打击不充分。这就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感。击打距离适当,肌肉收缩充分,身体协调性好,这样合力就大,打击力就大。当拳面等受力部位接触到人体的受击打部位时,如果能够产生瞬间制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自身的动能急剧减少,更多的就会转移到对方身上,从而获得爆炸般的击打效果。
五、要减少自身缓冲损耗
擒敌术击打技术瞬间,除了自身的重力、地面反作用力,还要受到因主动施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实战中保持身体平衡,要有足够的能力抗衡反作用力。当人体受到外力时,自身关节与肌肉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缓冲卸力作用,但对于格斗击打技术而言需要减弱这种缓冲,减少能量在自身的损耗,才能更多作用于对方身上,这由击打瞬间发力者人体关节构架的坚固程度和肌肉的紧张程度决定。此外,按照动作发力顺序,拳头和脚部属于最末端肌肉(关节),在击打瞬间如果能配合呼气,屏气蓄劲,达到极度紧张的坚硬度,使浑身成为一个冲击的整体,就可以降低内部缓冲和能量损耗,有效增强击打威力。
擒敌术格斗训练中,一拳一腿一肘的爆发力击打训练,要循序渐进和科学组训,才能更好地完成武警部队的执勤、突出和维稳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山.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韩起.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J].搏击,2010.8.
[3]吴涤.外军特种部队格斗训练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4.
作者简介:
葛玉顺(1974— )男,新疆奎屯人,硕士,武警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擒敌教研室讲师。
彭涛(1976— ),男,重庆人,硕士,武警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擒敌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