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情节对唐代古典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探析

2018-10-20周耀宗

躬耕·文化精粹 2018年5期
关键词:唐代文人艺术

周耀宗

摘要:唐代是写意山水园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人在园林与山水艺术之中作为一种沟通媒介,将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本文就唐代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时代状况以及他们具备的文学修养对当时造园活动的影响加以探析。

关键词:唐代;文人;士人园林;艺术;人文情节

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林向唐代写意山水园过渡与发展,唐代山水绘画又从人物画背景中独立出来,并形成独立画种,这与中国美术史发展中文人参与绘画创作的行为几乎同步。文人的参与是架构这两种文化的桥梁。

一、文人的隐逸思想在园林兴建活动中的缘起

唐朝国力强盛,天下读书人一改魏晋以来避世和消极无为的态度,变为通过科举积极追求功名,希望为国家强盛贡献力量。广大知识分子入世,以求进入仕途,但宦海浮沉,出处进退的矛盾心态困扰他们。于是,他们便把眼光投向园林,借助于园居生活而得到暂时“穷则独善其身”的解脱。

在中国古代,士人若想建功立业必须依附皇权政治,但由于政治体制与仕途险恶,士人为了维护其作为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走上隐逸的道路。随着小农经济发展,士人大多拥有自己的田产,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亲自参与居所与园林的建造,从规划布局的理念到具体情景的塑造,都传达出文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隐逸自然山林的情趣。中唐时期,白居易提出“中隐”的说法,士不必“归园田居”,更不必“遁迹山林”。园林受到“中隐”所代表的隐逸思想浸润,同时成为后者的载体。

二、隐逸思想在园林兴建中的具体体现

文人在命途遭遇上不尽相同,其心境变化在园林中有所体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仕途受挫,看透名利得失,内心祈求安稳宁静之所。二是身居庙堂之高,心系田园山林之美,世俗中寻内心之安宁。

(一)文人入世,寄情于城市私家园林

唐代盛世的开创,文人皆入世以求功名,真正的隐逸者已然不多,士大夫们通过“隐于园”的方式在出处仕隐间进退自然。敬宗宝历初年,李德裕得玄宗时期乔处士隐逸之所——平泉庄,苦心经营。名贵花木竹石皆移植园中,据载:“日观、震泽、巫岭、罗浮、桂水、严湍、庐阜、漏泽之石……湍列于佛塌之前”。有关名贵花木记载有“蘋洲之重台莲,芙蓉湖之白莲,茅山东溪之芳荪”等。可见虽身居高位,对平泉山庄的经营十分关心。并先后题写诗文,以表达能够终老林泉的愿望。在他出任浙西观察史期间,得龙门之西废园,又着手修缮,受其父李吉甫影响,萌生退居伊洛之志。

唐穆宗長庆八年,斐度为“自安之计”,于东都洛阳集贤里,兴建湖园,虽栖居于此四五载,从园林风格可见斐度审美和心性。园中景物以湖面为中心,遍置花木竹石,景色宏大深邃。人工建造却有苍古之意,湖园开阔,视线足能远视。斐度有诗《溪居》云:“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又有白居易、刘禹锡与斐度于“绿野堂”把酒言欢,不问世事。”可见对园林中闲散生活的热爱。

在初唐时期,士人入世与社会发展步调高度一致的状况下,大唐盛世豪迈胸襟在园林中也得以反映。王勃的《山亭兴序》:“……汉家二百所之都郭,宫殿平看;秦树四十郡之封畿,山河坐见。……”秦汉之际宫苑中相似的胸襟气度在一个士人的山亭中得以体现,在小小的山亭中计划气吞宇宙。当时王勃还处在科举仕途之盛的时候,虽然有心时有流露“隐于园”的感怀,但受到社会状况的影响,更多的心愿还是入世以求建功立业。

入世文人修建城市私家园林,大体有几点共同特点:(1)社会背景和身份大多是身居官职,处在庙堂之中;(2)园林景物配置物质层次与仕途身份高低相匹配;(3)园林格调与主人心境相符。因而,“隐于园”成为士大夫仕隐的一种方式,既满足寒窗苦读以求得功名利禄,为国家兴衰贡献力量的期望,同时符合文人身份,寄情于园林是对风雅宁静的诗文气质的一种表现。

(二)文人出世,休养于自然私家园林

王维是经历了唐代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一位诗人兼画家,他在进入仕途之初兴建了辋川别业,虽今已不存,但王维所作《辋川集》和《辋川图》摹本对其尚有迹可循。别业共有二十处景点,空间开合变化,注重景观组合,隐含自己心性。以文杏、香茅来象征自己品格高洁,如《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庐。”又以木芙蓉抒发孤芳自赏的感慨,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以隐居生活为内容抒发隐居的情致。如:“北涉玄灞,清月映郭……步仄径,临清流也。”

苏轼对王维极为欣赏,评价他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对辋川别业的细心经营,每处营造都如诗画般,园林营造的艺术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生境、画境、意境,[1]辋川别业以园寄情,以诗文抒情,以画描绘,初步具备了画境的境界,对后世园林兴建影响甚是深远。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同步出现,也显示当时山水文化中三者间密切的关系。

杜甫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也是文人对自然山水园林的寄情热爱的体现。白居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 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诗中详尽描述草堂选址及周边环境,更抒发了白居易得此址修建草堂的心情。草堂借景延伸园林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建筑融入自然,水景有动有静,植物有竹、松柏,是文人士大夫自喻的代表,在此则是对白居易作为园林主人品性的象征。结合白居易生平来看,被贬江西,于庐山修建草堂,仕途衰落,让他的诗词也变得闲适、伤感。此时的他,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他兼济天下的心绪,但命途坎坷,只好将心绪寄托到自然园林之中,以求得独善其身。

出世文人,隐居自然私家园林中,规划设计园林大致有以下几种特点:1.园林主人或建造者性格孤傲,常以习见的或带有隐喻贞操品质的花木以自喻。2.注重园林选址和景物布置,突出清幽淡雅,以显示园林主人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素养。

三、结语

唐代园林兴建,一种类型是文人身居朝堂之上,对山林野趣的向往,以“隐于园”的方式表现文人的身份和对统治者集权统治下的一种独立。常用名贵花木树石,园林规模与景物配置均与社会身份匹配。另一种是文人对仕途的失望,希望在自然山林中得到心性的解放,不以花木见长,注重选址与景物营造,突出园林主人的心性。唐代朝权更迭,经历了兴衰波折,士大夫群体与统治者统治高度一致的时候,唐朝宽广豪迈胸襟在园林中也有所体现。虽类型不同,但却有共同性,文人高旷孤傲的性子对自然风景更加亲和,写意山水画的发展,推动了造园艺术的进步,风格更趋向清新宁静,疏雅自然。

参考文献:

[1]王毅著.《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赵雪倩编著.刘伟配图.《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向频编著.《中外园林史》.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4.

[5]张健主编.《中外园林通史》.武汉: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唐代文人艺术
纸的艺术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