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问题研究与实践

2018-10-20张鑫

知识文库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历史

张鑫

在高中教育改革特别是近年来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以其独有的学科价值,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应承担起其学科责任。本论文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总结分析高中历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和实施策略。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高中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变得“明智”,“明”就是清楚明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个时代都有它们自身的历史使命;“智”就是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吸收养分、弃其糟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我们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中,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我们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呢?在此,我们将结合我校实际对该问题进行一些探究。

1 当前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现状

历史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优秀人物、 优秀事迹、优秀思想等都是我们拿来直接教育学生的典范;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 历史责任感的教育都将通过学习最终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挖掘历史学科中丰富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实例,使学生在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生活、处事,做人,以达到德育的目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轻视了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为了了解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真正解决学生面临的一些困惑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德育实效性的问题。我们立足于对本校高一、高二年级文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作了统计分析。 同时我们还分别在以上年级学生中召开了八次小型座谈会,并对10名学生进行了逐—访谈。为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和的客观性数据。我们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以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作为问卷选项,设计调查问卷时的价值取向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其一,爱国主义情感方面。这一部分設计的选项主要有: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跳崖的感想,对赵薇“日本军旗装事件”和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洋米洋面”的看法。

其二,对待人生、理想的态度。这一部分设计的选项为:假设你是谭嗣同,在被捕前有机会逃走,你怎么办?鉴真甘冒生命危险,六次东渡,你有何感想?对戚继光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感想。

其三,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这一部分设计的选项主要有: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被教廷活活烧死。你有何感想?

其四,民主意识方面。这一部分设计的选项主要有:对“黄花岗72烈士”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牺牲和陈独秀等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科学”“民主”的看法。

从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有1/3左右的学生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具有实效性。这个结果令我们感到震惊,通过访谈,笔者得知: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生硬的牵扯,一味的灌输和说教,两者没有紧密结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材内容没有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教学方法单一,这就导致了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为了解决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过探讨研究,发现传统的历史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渗透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定位不高,目的性不明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近几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定位总是放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历史课本知识,能够用一定的史实材料说明历史教材中总结出的规律探索。我们承认,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前高考的试题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但历史教学的更高定位应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正视我国近代的屈辱抗争,确信当代中国的崛起。让学生能够从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总结出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的经验和策略,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目的,才是教育的初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生只有学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理论联系实际,从中体会、感悟经验和教训,并运用于实践,也只有把历史学习的思想定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才能明确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

1.2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方案契合不足

新课程标准是在全国的概念上宏观提出的教学参照标准,而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结合各自的教法、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灵活的设计教学方案。使得其既能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和学科独特特点,将这些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教育行为,又能更好地体现历史科的真实性、启发性等特征,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一定要在知识传播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的培养。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修正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历史认知与发展规律的培养,增强德育渗透力度。

1.3 教法陈旧,德育教育缺乏活力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文明传承的有效媒介。但由于受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限制,我们当前的历史教学已完全成了“应试”工具,教学的主要目的已经由传播知识、传承文明转到应付考试上来了,这是教育的极大落后。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的是如何用书本知识去面对高考的检测,用陈旧的教法来教导学生,使他们丧失了对知识和能力的渴求,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成绩。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不力,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差,没有学会如何用所学知识去客观地分析当前时事,不懂得以史为鉴,正确而有预见性的分析世界的隐性变化。

1.4 德育渗透力度不够,课堂教学欠深刻

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能力的最佳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素质的“高考场”,既检验教师的学科知识,又测试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通过实践调查发现,一方面,许多历史老师的教学深度不够,不能深入剖析历史根源,不能透彻阐释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做不到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不能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需要深入渗透德育思想的课程,“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系统理论地分析、研讨,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度。

1.5 歷史高考试题德育渗透不足

中国历史是以我国自古至今几千年的厚重历史的发展为载体,特别是通过古代文明发展、民族融合的历程、古代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过程、近代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实、中国人民的不懈抗争、无数仁人志士不辞艰辛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世界历史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张、正义与非正义的冲撞对抗、科技文化的发展演化为依据,要求我们的学生能从世界中看中国,从世界历史中了解中国,并以世界历史为鉴镜认清当今世界趋势。但高考中历史部分的试题内容无一例外的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将课本知识截取一部分,按同一主题设置一系列问题进行考查。从考查的实质上看,仍然停留在单纯考查课本知识,缺乏创新,缺少对德育的渗透。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的只是历史上存在(发生)过什么,并不能深入了解到为什么存在(发生),怎样使它存在(发生),以及我们应该深层次地思考什么?这一点是高考在德育方面还比较欠缺的。大多数考题都是点到即止,并没有深入分析历史实质和规律。人格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因为知识具有理性的力量,如果教师能把知识讲深、讲透、讲活,自然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陶冶。

2 历史教学中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途径

2.1 努力把握“三维目标”,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全方位强化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 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加以体现。教师在整体备课中, 首先要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的德育材料, 并进行分类加工整理,使之科学化、系统化,以便灵活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2 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情操

在历史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提出各种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相对兴奋的状态。比如,我们可以用到一些正面和反面的故事来感化学生,使他们意识到做人以及做学问的道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来不了半点虚假,让他们养成一个学习知识、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良好品德,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思想明确了,在学习中也就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样做,同时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2.3 运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对于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不可能离开历史人物,这就给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非常好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只是从宏观上阐述历史,往往忽略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为了渗透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可以讲述司马迁受迫害被宫刑后发奋著称《史记》,后来被人们誉为“史家之绝唱”;祖冲之为了得到圆周率更为准确的数值,历经了上万次的演算等等。为了渗透爱祖国、爱人民的传统美德,我们可以讲述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等,这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责任感。

2.4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渗透德育

知识联系实际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形式,它可以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好的引导他们的行为规范,可以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对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对国家、对人民要忠心且富有责任感;公共场合要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德;热爱关心集体等等。这样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加强,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2.5 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展览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功能, 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的发展,让学生尝试参与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校外教育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合作、交流、沟通等方式,使学生享受到参加校外活动的快乐和成功,分享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

3 结语

中学历史学科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学科,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必须充分的发掘、利用这些德育资源,辅以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使中学历史学科在授予学生历史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作者单位:河南省渑池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德育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