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黎锦织艺美术课程开发在中小学的实施
2018-10-20赵炎
赵炎
【摘要】:黎族传统织锦是黎族传统手工技艺,是黎族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黎锦是黎族人的民间织锦,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其色彩绚丽,工序复杂,展现了黎族的生存方式、想象力、生活智慧与文化意识,是黎族文明的表征。传统黎族织锦种类繁多、纹样极为丰富,蕴含着丰富的黎族文化、生活的希望与尘封的历史记忆,全方位展示了黎族群众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黎锦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奋了黎族人民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将黎锦作为海南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融入中小学美术课堂,传播文化知识和美术学习,为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海南黎锦的传统艺术进一步学习和传播。本文旨在通过“海南黎锦文化”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讨利用本土资源展开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成效和意义,阐述了利用地域本土资源开发美术课程的实践,以及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黎族 黎锦 美术课程 中小学
一、黎族黎锦
黎族是我国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之一,现在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地区。黎族具有传统淳朴的文化特质,最具代表性的是黎族传统的纺织技艺,在黎族原始的文化传承形制中只有图案记录是有形的、物化的,勤劳聪慧的黎族妇女把日常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所见所感沉淀后转化为抽象的图形、符号,并通过织锦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说欣赏黎族传统织锦就如同翻开一本独特的黎族史书。
黎锦历史悠久,距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因其图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宗教性和艺术性,成为承载黎族历史传统和完成黎族内外交流沟通的载体符号,黎锦是黎族人的民间织锦,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尤其是原始的踞腰织机的使用,使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 3000 年。黎锦包括筒裙、被子、床单、头巾、花带、包带等。有色彩多以棕、黑、红为基本色调,青、白、蓝、黄等色相间,通过纺、织、染、绣四大工艺,构成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等丰富图案,极富有民族装饰风味。“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
黎族的纺织活动就是他们记录本民族历史的主要方式,黎锦是海南历经时代的洗礼而沿袭下来的一种艺术作品,也可以称为是一种艺术思想。一件件黎锦艺术品往往就是海南历史上各时期、各地域人民的文化、生活的缩影,这对当今社会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现如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是必不可少的责任与义务。
二、黎锦织艺的艺术价值
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工艺实用价值。它不仅是黎族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传承着一辈又一辈黎族人所积淀的民族精神,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对黎锦不同方面的价值探索,体现黎族历史和人们生存哲学的紧密联系,显示出黎族在思想文化、实践创新上所达到的智慧高度。因此,探索海南黎锦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人文价值
黎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绚丽的民族服飾,可是却没有文字,因此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黎族人都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文化。相比之下黎锦上的图案记载就相对能保持其文化的原貌,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黎锦可以通过花色、纹样确切的来反映历代黎族的风俗习惯、艺术审美以及织绣的工艺水平等,这同时也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史料。
黎族的祖先崇拜,作为黎族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黎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黎锦的直观表现方式,将黎锦纹样能够较为真实、有效地呈现黎族人对民族始祖的崇拜信息,传承其文化脉络,对民族历史的一种特殊的铭记。此外他们通过织绣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和植物界的草木花果,竹林藤蔓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恩。将大自然表现于黎锦纹样中,作为黎族文化的标志,呈现出黎族的神韵,充分显示了黎族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聪明智慧和生存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历史与人文价值。
(二)工艺、艺术价值
海南黎锦自古以来便被广泛运用在黎族的服饰和家用纺织品上,如被单、幔帐、上衣、裤料、筒裙、披肩、头巾、腰带、挂包、鞋帽等,不仅种类繁多花色丰富,而且备受人们的青睐,盛名享誉全国。在黎族,黎锦不仅具有遮体避寒、装饰美观的作用,它还是区别黎族各方言区、各村落的重要标志之一。黎族分为杞黎、哈黎、润黎、赛黎和美孚5个支系,其织绣纹样互不相同,风格、特点各异。织锦的服饰图案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氏族对原始图腾的崇拜信仰不同,如今,我们利用黎锦具有识别系族符号的特殊功能,来区别黎族不同血缘,为更好的研究、探索黎族古老文化提供线索和思路。创意性、神秘性和多样性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美感,给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种种启迪和无尽的创作灵感。同时,黎锦精湛的手工织锦技艺还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黎锦采用单面织或双面织工艺,为今天研究科学的织造工艺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黎锦织艺美术课程在中小学的有趣开发
(一)黎锦织艺美术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在现代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孩子到了学龄阶段要去学校读书,无暇长时间在家学习传统技艺;并且黎锦制造工序复杂,为此年轻人兴趣日趋消减,导致母女相传的黎锦技艺传承方式濒于消失,出现黎锦传承中后继缺人的现状。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步与发展,也带给了黎族人民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黎锦造成意识形态的人文危机。保护和传承黎锦文化和艺术形式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将黎锦技艺融入中小学美术课堂,结合当今美术发展的新角度、新形势,开发具有独特黎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美术学习与民族文化传播。
(二)将黎锦织艺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美术课程学习新视野的角度出发,开设黎族文化、特色美术课程,本次教学以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乌石学校为例,进行特色美术学习和民族文化传播。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有关海南黎锦文化知识的问券调查,通过教学实践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于黎族黎锦织艺是有一部分了解的,并且通过黎锦织艺美术课程的趣味学习,大家有了明显的民族文化了解和艺术审美的提升与创新。本次教学实践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绘画能力,而且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了解与传承。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有助于提升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美术学习。将黎锦织艺艺术融入美术课堂,采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样化教育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绘画水平 、培养学生绘画审美能力;同时,举行有关黎族黎锦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少数民族织锦艺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在设计中汲取该民族在图案、色彩、空间,工艺上所体现的美学经验。将黎锦织艺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是特色的美术教学,同时也是素质教学的有效体现。
四、开发黎锦特色美术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意义
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保护、继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责任心日趋增加。逐渐意识到“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有一种传承的、独特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
通过开发黎锦特色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
(一)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全球背景下,西方文化作为一种优势文化在中国逐渐渗透,使得中国部分年轻一代对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认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海南黎族黎锦就是具有先进民族特色的地区文化,是海南传统织艺技术和服饰。通过学习了解海南黎锦艺术,了解海南本土文化,同时了解黎锦背后所传递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海南人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生活态度,学习并且发扬这种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不盲目地追随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找到文化的归属感。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审美教育在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美术的兴趣时期,喜欢美、发现美、创造美。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创作是富于想象的,将黎族传统服饰及纹样融于美术中,学生将更充满表现力,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将民族文化融入美术学习,将提升小学生的民族意识,学习民族特色文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的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对美产生强烈的追求但又缺乏正确的认识美、判断美的能力,他们渴望接受到审美方面的指导,并以此来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从黎锦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造型、巧妙的构图、和谐的色彩、精巧的工艺等。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的方式去感知图象,学习纹样知识,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情感进行丰富积极的联想、和有思考的判断,对作品形象进行补充和丰富。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结语:
文明是一个不间断的延续过程,让黎锦这份珍贵的传统织造技艺世代相传是我们的责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到达应有的高度。”作为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用心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学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用心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践行者和用心推进者。 通过对黎锦价值的探索,再现黎锦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特性,引发人们其重视与保护,让古老黎族的民间工艺经久不衰,让珍贵的传统民俗风情发扬光大,让绚丽多彩的黎族文化彰显恒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1
【2】 黄学魁.黎族服饰文化内涵透视[J] .琼州大学学报,2000,4.
【3】 孙雪飞.海南黎族服饰浅考[J] .民艺之窗.2002,5.
【4】 付启元.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
【5】 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姚世奕.浅析海南黎族织锦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J].文教资料,2009,7.
【7】 杨力 主编,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周国耀吴,晓雯. 海南黎族织锦的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J]. 改革与开放,2009,(8):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