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创新教学探索及实践应用
2018-10-20王金
王金
摘要:听障儿童的学前教育是对其一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的重要教学阶段,如今,听障儿童的学习和训练场所主要是在特殊学校,相对单纯、和谐的环境使得听障儿童学前教育水平稳步提升,但是随着现代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学前教育必须要坚持创新,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听障儿童;学前教育创新;教学探索;实践应用
听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同一般教育不同,教师不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教师,更是康复训练师,其最大的教学目标在于利用现代化的仪器和方法帮助听障儿童学会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基础的生存和生活技能,而学前教育创新对于实现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康复训练师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
一、听障儿童学前教育创新的理论支撑
(一)“医教结合”理论
此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科学的评估和干预方式;第二,科学、全面、细致的专项检查、诊断和治疗;第三,同时关注听障儿童的心理发育,通过早期干预的方式帮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技能,使其最大程度的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二)“全面康复”理论
此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业的康复手段为听障儿童进行正常的听、说、读、写提供了保障;第二,全面康复理论涵盖学前教育的健康、科学、语言、社会、艺术五大领域,最大程度的与学前教育契合;第三,兼顾每一位听障儿童的成长。
(三)“个别化教育”理论
此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面评估儿童的发展情况,充分把握每一名听障儿童的水平和学习需求;第二,充分理解不同听障儿童之间的学习和生活水平差异;第三,制定专门的听力康复计划,与学前教育计划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内容。
二、听障儿童创新教学的基本前提
(一)对教室环境的改造
要对听障儿童进行教学,必要的前提是儿童能听得见、听得清,所以在进行创新教学之前,康复训练师要对教室环境进行必要的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对康复教室进行声学处理(主要是降噪处理);其次是在教室内配置多个备用助听器[1]。
(二)和听力师以及家长儿童积极沟通
首先,康复训练师要和听力师积极沟通,及时了解听障儿童的听力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其次,康复训练师要和儿童家长积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情況,以便更好的把握教学进度,为学前教育创新奠定基础。
三、听障儿童创新教学的途径
(一)生活化、情景化教学模式是创新教学的主要途径
1、建立生活化的听障儿童课堂教学模式:首先,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创设生活化场景,便于康复训练师将基础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融入教学过程;其次,多样化的生活情境能丰富听障儿童的情感体验,激发听障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后,帮助听障儿童形成关心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情景化是听障儿童教学创新的催化剂:首先,教学情景化能够将教学内容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听障儿童多以眼睛去看,同时在脑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其次,借助真实的场景(例如超市、饭店等)能帮助听障儿童快速习得生活语言。
(二)提倡个别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每一名听障儿童的基本情况(智力水平、听障时间、干预年龄、干预程度)都不同,所以只有进行个别化教学,才能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康复训练师要为每一名听障儿童建立学前教育档案,并通过沟通、家访的形式了解其基本情况,最后经过仔细、全面的分析信息,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
(三)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听障儿童康复创新教学的助推剂
首先,康复训练师可以定期组织亲子活动,这对增进亲子情感交流,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经常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上课,一起做作业,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家长能从康复训练师的身上学习和孩子相处的技巧,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和孩子正常的相处;最后,坚持每天进行“家长读书”活动,邀请家长来学校讲故事,不仅能激发听障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其学会聆听的技巧,一举两得[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听障儿童学前教育创新并须要以“医教结合”理论、 “全面康复”理论和“个别化教育”理论作为基础,并在保障儿童听力正常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活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情境化教学模式可帮助听障儿童积累必要的生活经验,个性化教学强调因材施教,加上有家长的大力配合,听障儿童学前教育水平才能实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刀维洁, 刘里里, 王段霞,等. 听障儿童康复机构实施学前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4(1):9-11.
[2]王淑萍. 美国处境不利儿童的学前教育方案对我国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启示[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1(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