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渗透

2018-10-20刘瑞连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中学地理美育渗透

刘瑞连

摘要: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决定就把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换句话说,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需要融入较高的美育体验,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美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美育;中学地理;渗透

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美育素材,同时地理教材也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发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

“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美感的欢悦时刻,就连艺术也欲施而不能。”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以雄、险、奇、秀等多种形态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雄伟美。如东岳泰山的“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登泰山极目远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之感油然而生;钱塘怒潮的“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等雄伟壮观景象,引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中体验美的感受。

2、险峻美。险峻虽令人有惧怕之感,但也可形成美景。观看险峻的自然景观,能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如西岳华山,历来以险著称于世。

3、奇特美。自然界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曲折离奇,变化莫测,令人感到怪异。例如,被称为“天下奇山”的张家界,它有众多造型奇特的峰石,又如新疆乌尔禾的“风城”和将军戈壁的“魔鬼城”等。这些奇特的景观可以启发学生的的智慧,促进思维,激励人们去追求,去探险,去创新,给人以特殊的愉悦感。

二、锤炼地理教学语言美

1、教学语言的文学性

在地理教学中可大胆地引用一些诗词、散文、成语、俗语等来表达祖国山河壮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讲授“北国风光”时,可引用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嬈”。这样,可以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1)巧用有趣味的地理故事,增强课本内容的趣味性,活跃教学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密度流”产生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所以可以讲历史上的一个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潜水艇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通过了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往来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躲避了英军的袭击,并从背后给予英军守兵很沉重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密度流帮了德国潜艇的大忙。”由此激发了学生对密度流的探索兴趣。

(2)将教学内容编成歌诀和顺口溜。例如,讲“中国行政区划”时,把34个省级行政区编成顺口溜。如“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又如讲“降水的类型”时,可编成“平步青云对流雨,勇攀高峰地形雨,冷暖相间锋面雨,旋转急上台风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知识。

三、增强地理教学手段艺术美

有道是:“以言告之不如以物告之,诉诸听觉何及诉诸视觉。”地理教学手段艺术美是教学语言的重要补充,靠视觉渠道获取的信息总是比从听觉渠道接受的信息给人的印象更强烈,更深刻。

1、板书艺术美。教师板书清秀,色彩搭配,布局合理,提纲挈领,条理清晰,使学生的视觉感到一种美的享受,有利于记住重难点内容。

2、地理图表美。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板图板画,可以培养学生的作图、用图的能力;利用景观图、教学用图,能使学生领略美的风味,并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兴趣。

3、多媒体艺术美。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地理事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增强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使教学环境更加生动优美。同时,能使学生获得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也可以将缓慢进行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呈现,又能将世界各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现在眼前,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获得地理知识。

结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中之美之于地理教学同样非常重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导学生的审美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创设美的意境,充分运用审美的因素去感染学生,将“美”深深渗透于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去,那么必将激起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猜你喜欢

中学地理美育渗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