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2018-10-20余子洋
余子洋
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创新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这是我们小数教师不断实践和探索的问题.语言的发展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先决条件,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也应努力地发展儿童“说”的能力。下面就小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谈几点看法,谨供大家参考。
1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认真“说”
兴趣和爱好是入门的向导。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就得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小数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正确使用激励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概念进行正确表述;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说清计算法则和顺序;在应用题教学中鼓励学生说清条件和问题,并阐述解答的思维过程。初说时要求不能过高,对于说得较好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难说清楚的暂不让学生独立叙述,而由教师适当进行启发、引导。训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必要时可设计一些填空形式的训练题,以降低难度。例如:针对题目“捕鱼船五月份捕鱼1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可以要求学生这样口述“根据题意,把(捕鱼这件事)看作单位‘1,已知(五月份捕鱼1400吨),要求(六月份捕鱼量),六月份捕鱼量的对应分率是(1/4),综合算式应该列成(1400×(1+1/4))。”课堂上还要给后进生以适当的“说”的机会,给他们布置比较容易的题目,必要时还应给于启发、帮助。
2鞭策学生结合操作清楚“说”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薄弱,有时感到无话可说,特别是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试题的计算是无从说起。此时,教师应该布置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引导他们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密切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得数是11的加法时,教师先讲述:“‘9+2,首先看大数,然后分小数。因为9和1凑成10,2可以分成1和1,9和1凑成10,10再加上1就等于11。”这样做,即发展了学生说的能力,又使学生明确算理,有利于举一反三地学好20以内的加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在口头表达方面,应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做到观察有顺序,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表达严密正确。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动手从具体图形的割补中明确方法,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使他们能这样口述“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即S=ah。”接着,对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同样要求学生进行口述,这样训练的结果,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也使学生弄清了这此公式的来龙去脉,收到了过程说得清、算理懂得透、公式记得牢的功效。实践表明,通过操作与表述相結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的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启发学生变换角度灵活“说”
在学生说得清楚、正确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还应当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变换角度说。在概念教学中,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深刻、全面地理解概念;在应用题教学中,这样做寻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例如:质数的概念,不仅要求学生按课本表述,还要求他们从约数的个数入手进行考虑。结果有的学生能够这样口述:“也可以认为质数是只有两个不同约数的自然数。”又如:在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复习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40千米,从A地去B地需要7.5小时,实际8小时行了40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大部分学生能这样口述:“路程÷时间=速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设行完全程需要X小时,依照正比例关系比例式是400:8=40×7.5:X。”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口述不同,他们说:“速度×时间=路程,因为两地间的路程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设行完全程需要X小时,依照反比例关系比例式是(400÷8)×X=40×7.5。”我肯定了以上两种口述后又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思路,谁会说?”于是又有学生举手发言:“这个题目也可以列比例式,而按准能行程问题求解,路程为40×7.5千米,速度为每小时400÷8千米,按数量关系时间=路程÷速度,可以列出综合版式40×7.5÷(400÷8)。”
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融合,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很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