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育于细节提升德育实效
2018-10-20张前英
张前英
为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我校近几年新增了“楼道班级文化墙”,各班班主任都显示出了极高的热情和令人欣喜的创新能力。本校的学生、老师、家长甚至偶然来校办事的人员,外校参观学习的老师及视察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都欣喜于这些各具特色又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展板。这本不是什么坏事,说明文化墙的教育功能悄然起效了。谁知在期末考试前我巡查楼道时却发现了一个细节:某班的新任班主任在文化墙上有着灿烂笑容的照片“脸”被撕掉了半个,眼睛上还被扎了两个黑洞。这样的“恶作剧”让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学生会对这位新任班主任如此“仇恨”,以至于这样发泄心中的不满?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怎么会紧张到如此程度?
于是,趁着下课,我找到这个班喜欢与老师交流的两个学生,像平时聊天那样问道:“你们喜欢自己的班级吗?这个学期过得快乐不快乐?”其中一个学生狡黠地看著我说:“张老师,说实话吗?”我意味深长地点头微笑。她马上皱着眉头说:“说实话,在班里太压抑了,老师制定的条条框框太多。”另一个孩子仿佛急于佐证同伴的感受,迫不及待地说:“班主任经常发脾气,还动不动咆哮。成绩上不去,考试考不好,稍有不慎就要请家长,我们见到她就像老鼠见到猫。”我说:“你们为什么不告诉她你们的真实感受呢?”“哪敢呀,自找倒霉呀!”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了这么一句。因为别的班的学生来找我处理其他事我就请他俩回班了。紧接着我就要去“事发”班级上复习课了。学生如此信任我着实让我感动,作为思品老师,我想帮帮这位新班主任,抓住这个德育渗透细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预备上课的铃响了,我走上讲台,当师生行完上课礼后,我说:“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复习就从一道辨析题开始吧。”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话:由于不良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所以发泄情绪时应注重自身的感受。有学生稍做思考后立即举手发言:“老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人的情绪有相通性和感染性,如果只顾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不顾及他人是不通人情的做法。所以,我们要合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不良情绪,要在合适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否则就可能危害自己或他人,甚至违背道德、触犯法律。”其他同学为他如此流畅的思维、口齿伶俐的表述不自觉地鼓起掌来。我边拍手边说道:“我们班的同学很善解人意,很懂得欣赏人嘛。为我们自己喝彩!”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我趁势引导:“俗话说,说得好做得要更好。今天,你们有一位情绪不好的朋友来现场求助大家了。”学生们一下停止了鼓掌,开始到处找寻我口中说的那位情绪不良的朋友,并猜测是谁。我走下讲台走到他们中间,用大拇指指向自己。几个反应快的学生嚷道:“啊,老师,是你呀,不会吧?”这一嚷使全体学生们很快安静了下来,他们在等我的下文。我平和地说道:“同学们,都说老师严格是为了你们好,要尊重老师,感谢老师,那为什么就有同学容不下老师的一张笑脸呢?”有性子急的学生站起来说:“张老师,不会吧,我们很喜欢你和你的课,我们喜欢你带着笑容给我们上课,你一见我们就笑说明你也喜欢我们。”我点点头表示感谢,然后轻轻拉开教室的门,找了两个坐在前排的学生,请他们去看看那张已经被“毁容”的班主任照片。他们一回来,其他同学就好奇地追问:“怎么啦?怎么啦?”其中一个同学带着愤怒的口气介绍了自己所见。有同学说:“谁做的?太过分了!”不少同学附和。有的学生脸上挂着疑惑的表情,也有一些经常挨批评的学生在偷笑。我哀伤地说:“我的同事被毁容了,我很难过。但我想在我发泄不良情绪之前帮她找找受伤的理由,谁帮我?”学生瞬间变得严肃了。在班委的带动下,他们坦诚地说了一些理由,也做了反思。两天后的又一节思品课上,班里一名男生承认“毁容”的事是他干的。他说他在思想上挣扎了两天,终于鼓起勇气说了出来,还让我帮他请来班主任,在课堂上公开向她道歉。年轻的班主任感动地哭了,她也做了自我反省,并向全班学生道歉。有的学生激动地走上讲台抱着班主任安慰她。当师生情绪趋于平静后,这位重新赢得学生认可和尊重的新任班主任发表了令人感动又振奋人心的新的管班感言,我带头为她鼓掌。
这个教学案例促使我反思:为什么爱不能唤起被爱?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在工作中放平心态,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更不要急功近利。每个教师都应该不断修炼自己“爱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真诚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