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是“学”堂用活课程资源

2018-10-20戴瑞文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标长征教材

戴瑞文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整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把课堂当“学”堂,课堂才有生机与活力,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历史素养。一节好课不是简单的“教师+学生”(1+1),而是有取舍的“教师+学生”(0.5+0.5)。

一、知识能力划分的依托——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是规范日常教学的纲目。北师大版历史八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本课时的课标要求: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教学活动建议是: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围绕课标整合教材资源,体现“学”的主体性

我县举行关于此课的同课异构,年轻有活力的男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1.以视频《朱日和阅兵》导入本课。2.展示南昌起义油画,提问: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有哪些相似之处?3.在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原因是什么?史料解读——革命道路。4.长征路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什么是长征精神?

沉稳的中年女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小调查——红色旅游(概念解释);第一站:“八一”与南昌城市的关系——事件轴;第二站:井冈山——探究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第三站:重走长征路,学习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故事、遵义会议、意义)。

两位教师在教材处理上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而且展现了各自的风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以学促教、以学定教、以考督教,争取更优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课程资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体会红军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结合教材设置的练习、课后知识拓展、活动建议等串联教学内容,盘活教材资源,体现了学以致用,非常契合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這也是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史方法,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学意图。这就是所倡导的“教”为“学”服务,课堂是“学”堂而不是“教”堂。

三、盘活教材资源,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被界定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里面包含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按照这个理解,核心素养既不是能力,也不是品格,更不是观念,是综合性品质。素养本身不是行动,是指向综合性行动的综合性品质。用某种合理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关注学生面对问题时是怎么讨论的、怎么反思的、如何质疑和互动的,素养就融合在其中了。

素养的培养需要以复杂的、灵活多变的具体情境为载体。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王湛主任曾举过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按照识记、理解和应用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就好比一个学生吃东西,高一的时候这个东西塞到嘴里了(识记),高二的时候这个东西到肚子里了(理解),高三的时候才完成了消化循环(应用)。我们要改变这个思维。其实,即便是很小的小孩,也能完整地解决一个问题,经历问题解决中的感知、回忆、计划、执行的完整过程。我们可以把核心素养理解为这是成长性经验,它不是外在于教育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简单叠加,双方都需要调适磨合,在“舍弃”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双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的课标要求:知道—讲述—认识—体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历史学情,在处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整合教材课程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高效的历史课堂应是一个有生机与活力的“学”堂。

猜你喜欢

课标长征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