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志扶智协同促进农户内生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2018-10-20邓靖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邓靖

摘 要:实现扶志与扶智的有效协同,有助于将外在的帮扶政策内化于农户主动发展的想法和能力。现实困境在于长期形成的贫困文化制约了积极向上社会氛围的形成;农户受教育程度偏低以及心态失衡等多维因素叠加影响,主动发展意识相对较弱,“等、靠、要”的思想较为普遍;扶志扶智帮扶措施精准程度不高等。实践路径在于从思想提升、榜样引领、警示教育、技能培训、人才回引等视角协同推进农户的提志、增智工作。

关键词:扶志扶智 现实困境 实践路径

十八大以来,我国减贫事业有序推进,把农户稳定脱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和重要指标,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然而,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面临的困境更加棘手,贫困不仅表现为物质匮乏,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主动发展的欲望和能力不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此,基于扶志扶智视角分析贫困地区农户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实践路径,不仅可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参考,还能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样本。

一、扶志扶智协同培育农户内生发展的理论逻辑

扶贫开发归根结底是要提升农户的综合素质,只有协同推进扶志、扶智帮扶工作,才能将外在的帮扶政策内化于农户主动发展的想法和能力。扶志是农户内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扶志就是要把农户主动发展的欲望激发出来,增强农户的主观能动性;扶智是农户内生发展的基本条件,扶智就是要培育和提升农户在市场经济中的生成能力和发展能力,主要作用在于培育农户依靠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来构建内生发展的能力。

扶志扶智协同首先要提振农户的脱贫志气。农户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其次要培育农户主动发展的能力。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著名论断。人们常把“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归结成一个“懒”字,这在现实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这类贫困户帮扶的核心就在于教育他们树立起“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创造幸福生活。其三要增强农户的发展底气。贫穷和愚昧往往具有共生关系,尤其是现阶段的大多数贫困问题,表面看是物质性贫困,但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改变贫困现状的知识、能力和手段。因此,要舍得投入资金,积极为困难群众搭台清障,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鼓舞斗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扶贫开发要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是对部分地区扶贫开发“见物不见人”式的扶贫开发模式进行纠偏。“志”和“智”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有机统一,志向不足则无主动求智之心,缺乏内省欲望,对自身贫困现状以及扶贫开发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智力不足是导致志向不高的主因之一,即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农户习惯安于现状,缺乏可以改善自身条件的知识文化技能。由此可见,“志”与“智”的双重缺失是贫困地区難以根除“贫根”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在构建扶贫开发长效机制过程中,要通过扶志以强志,扶智以提智,实现扶志与扶智的有效协同,方能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扶志扶智协同促进农户内生发展的现实困境

自我国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以来,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农户的扶志扶智工作,制定了多种激励措施提升农户自我发展意识,培育主动发展能力。但根据调研反馈的情况显示,贫困地区农户内生发展的想法和能力仍旧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贫困文化制约了积极向上社会氛围的形成;农户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以及心态失衡等多维因素叠加影响,主动发展意识相对较弱,“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较为普遍;扶志扶智帮扶措施精准程度不高,不能有效满足农户的制度需求。

(一)长期形成的贫困文化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扶志扶智社会氛围

贫困地区发展缓慢的主要诱因之一在于受到贫困文化的制约。根据“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理论可知,贫困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护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贫困文化,农户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些生活方式会持续影响周围生活的人群以及后代,能够产生持续深远的负面影响,贫困本身也就是得以在此文化的制约和保护下不断延续。由此可见,贫困具有多维特征,精准扶贫开发应该构建在能保障持久脱贫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基础之上,培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尤其是部分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根深蒂固,这些地区大多位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较为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理位置偏远,导致长期封闭,基本同外界脱节,社会发育相对滞后,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偏低,贫困文化较为普遍,文明意识淡薄,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根据重庆市精准扶贫课题组调研发现,多数贫困地区农户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婚丧嫁娶铺张浪费,人情消费居高不下。根据农户反映,在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背景下,子女结婚开支较大,往往掏空了父母养老的物质储备,但子女的养老义务在逐步淡化,致使老年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经济扶贫是嵌入到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社会文化对经济扶贫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如果经济扶贫与社会文化环境不相融合,扶贫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增加对贫困地区经济资源投入的过程中,要重视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消除贫困文化根源,建构能保障持久脱贫的社会文化基础,为农户营造一个积极主动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农户的自我认知意识缺位阻碍稳定持续扶贫开发机制的形成

扶贫开发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对于发展的基本动力作用的内生效应相一致。因此,通过教育提升农户的认识水平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日本经济学家宫本教授对区域反贫困与农户意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农户提高认知水平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倍数递增效应,并且,构建在提升农户意识水平基础之上的发展模式具有稳健特性。

结合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来看,各地均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了较为有效的扶贫开发路径,试图构建起先“输血”后“造血”的持续发展模式,但众所周知的是“输血”比较容易而培育农户的“造血”发展意识和能力相对较为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农户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不强,习惯被动接受社会给予的扶贫帮扶资源。

根据重庆市精准扶贫课题组调研发现,部分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等”福利政策。这部分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仍期待国家涉农政策更加实惠之后继续享受相关福利,在宅基地复垦、危旧房改造等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调研过程中,有农户承认得益于政府的帮扶措施,他们的生活相比前几年好了很多,在附近场镇还购买了集资房,但农村的房屋和土地还是要继续保留,因为他们觉得国家给予房屋改造或宅基地复垦的补贴政策会更加好,不会轻易放弃农村的土地和户口。部分贫困户“靠”福利政策,缺乏主动发展意识,对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以“造血”为目的帮扶措施兴趣不大,对直接的物质和资金帮扶认可度较高,对扶贫补贴政策依赖性较强。52.43%的农户希望国家加大对贫困户的转移支付力度;48.79%的农户希望国家扩大贫困户家庭补贴范围;29.18%的农户希望给予扶持的方式为节日慰问金;只有7.26%的农户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劳动技能培训。部分非贫困户“要”福利政策。由于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较大,贫困户享受的政策福利相对较好,部分非贫困户难免心态失衡,也想要取得贫困户资格,享受相应的扶贫帮扶政策,为此,对照贫困户建档立卡的标准做各种“准备”工作。从调研以及当地政府后期提供的佐证材料来看,部分非贫困户为了获得贫困户资格,故意将家里老人从户籍上分出,不为老人修葺房子、不支付赡养费用或老人刻意隐瞒子女家庭收入状况、赡养行为。

(三)政府的制度供给与农户对制度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

精准扶贫的效应如何有赖于制度供需的均衡与否,根据制度经济理论可知,有效的制度供给在于实现与制度需求的结构匹配,即以制度需求为导向,优化制度供给的配给结构。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在于基于农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匹配的制度供给,并根据发展趋势,创新制度供给的机制、模式等,依靠制度的供给引导农户内生发展的关键在于调整制度供给与农户对制度需求之间的错配。

扶志扶智作为“授人以渔”的工作,历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围绕激发农户主观能动性目标制定了各种帮扶措施,但由于这些政策的供给与农户对制度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帮扶效果被削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有制度帮扶效果不够显著。从调研问卷反馈的情况看,仅有15.79%的受访农户参与了相关的帮扶行动,仅有10.22%的受访农户认同目前的“扶志、扶智”措施,由此可见,现有“扶志、扶智”帮扶效果偏低。二是政策供给与农户接受能力差异导致部分建档立卡户内生发展的行动能力较弱。建档立卡户年龄在60岁以上、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比重分别为85.73%、90.13%、4.7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贫困户和脱贫户由于自身年龄偏大或者劳动能力基本丧失导致直接从事生产和生活劳动的比重极低,可能出现部分贫困户主动脱贫致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三是注重制度的供给形式而轻视供给的过程。各级政府虽然极为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但是存在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状态,对帮扶措施持续性构建不足,且缺乏帮扶效果考评机制,帮扶责任主体不明确。99.12%的调研行政村公共图书室尚未发挥文化扶贫的作用;88.68%的受访农户认为农业技能培训暂未起到实际作用。

由于制度的供给与农户对制度的需求出现结构错配导致扶贫的目标函数出现偏差,进而形成扶贫开发“内敛效应”特征,如果不能摆脱由此应发的制度困境,将导致扶贫开发的效应偏低,形成扶贫开发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出现“数字脱贫”、“形象脱贫”等缺乏长期持续发展能力的“假脱贫”,并可能由此引发负向“羊群效应”,导致更多农户被动参与扶贫开发。

三、扶志扶智协同促进农户内生发展的实践路径

“志”与“智”的双重缺失是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志”是提升农户内生发展的认识水平,“增智”是培育农户内生发展的行动能力,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只有促进“提志”与“增智”的协同推进,方能有效去除“贫根”。

(一)實施思想提升行动,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开展学堂教育,强化思想宣传。开办“中华文明讲堂”,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有机融入“中华文明讲堂”专题课程,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开展媒体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联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百度、腾讯等宣传载体,共同开辟扶贫故事专栏,开展扶贫攻坚专题报道,扩大脱贫政策和精神扶贫新观念的宣传范围。开展文艺宣传,激发脱贫动力。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贫困户家中,以“脱贫光荣”为主题,将医疗、教育、住房等扶贫政策创作成小品、快板词、三句半、情景剧等文艺作品,激发脱贫动力。

(二)实施榜样引领行动,树立精神扶贫新帜

开展榜样引领评选活动,引导群众树立信心。出台《关于开展“榜样引领”评选活动的通知》文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家庭户为单元,按照民主评议、按星定级、张榜公示的步骤。开展“文明家庭”创评活动,增强农户荣誉感。出台《关于深化文明家庭创建评选活动的通知》文件,围绕文明卫生、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等八个方面,每月评选村级、乡镇级、县级文明家庭,坚持每月全媒体发布,并在农户房前门楣处挂牌表彰。开展“身边榜样”培育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组织文化人才、文艺骨干等入户采写各类榜样家庭(人物)的背后故事和治家理念,利用宣传橱窗、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展示各类先进典型。

(三)实施警示教育行动,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

设置红黑榜,实行自我约束。对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如期脱贫的贫困家庭进行荣誉激励,在村(社区)建立的红榜中公开表彰;将已达脱贫条件却不愿脱贫,有劳动能力却不自力更生等人和事以“黑榜”进行曝光。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实行“条款约束”。联合民政、老龄、乡镇(街道)等部门及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已脱贫但不愿“摘帽”、脱贫不积极、不孝敬不奉养父母者、不管教未成年子女者等不良行为纳入其中,实施必要的惩戒。开展移风易俗整治行动,实行“制度约束”。印发《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红白喜事范畴、办席标准等,从制度上约束“大操大办”行为。

(四)实施技能培训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开展定向培训,转移外地就业。探索在贫困地区建立定向劳务培训基地,开展专项操作技术培训,重点培训亟需的外出务工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产业培训,促进就地就业。组建由党员干部、专业人员、致富能手等构成的师资队伍,不定期开展与农村电商、规模种养殖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给予本土人才返乡从事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予以补贴。拓展农技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构建“农技员+农户”带动模式,提升绿色农林产品科技含量。

(五)实施人才回引行动,充实乡村振兴人才资源

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对本乡本土大中专毕业生深入调查摸底,详细登记造册,每年年底动态更新。点对点宣传动员。对进入信息库的本土人才,采取主动登门拜访、电话联络、座谈联谊等方式,广泛宣传创业政策和发展出路、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等具体措施,鼓励他们回村任职、创业发展。强化培养支持。通过联系帮带、集中培训等方式,让本土人才熟悉和掌握农村工作方法,给本土人才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本土人才得到快速锻炼。探索打捆使用准入许可、土地流转、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优惠政策,为本土人才扎根农村提供优厚条件。

参考文獻:

[1]刘合光.推进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2).

[2]陈心颖.脱贫动力培育与扶志、扶智的协同[J].改革,2017(12).

[3]张蓓.以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J].改革,2017(12).

[4]王宏梅.我国农村反贫困制度的供求均衡分析[J].学习与思考,2005(2).

[5]陈心颖.脱贫动力培育与扶志、扶智的协同[J].改革,2017(12).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