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自贸区通关模式研究
2018-10-20丛超
丛超
摘要:南沙自贸区成立以来,通关数量明显增加,通关模式也进行了多次改革。本文在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主要从治理的交易成本、代理成本、组织成本以及遵循成本等四方面分析南沙的通关模式。提出制度的变迁是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循序变化;企业的受益立竿见影,海关的建设、维护、使用成本亦应考虑;合理均衡成本与收益、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等几点思索。
关键词:南沙自贸区通关模式制度经济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南沙自贸区成立以来通关数量明显增加,通关模式亦多次改革,改革的结果除了关注收益,也应考虑成本。
一、关于南沙自贸区的介绍
2015年3月24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其中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蛇口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等三大片区。广州南沙自贸区的定位是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希望投资者积极参与南沙新区航运物流、装备制造、科技智慧、商业服务和旅游健康等领域的投资合作,作为粤港澳经济圈的核心,将全面整合来自大陆、港澳等多方资源,倾力打造成世界级大都会。
南沙区近年的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地区年生产总值从485.68亿元逐增至1016.35亿元;年商品进出口总额从100.55亿美元增长到210.4 亿美元。2015年自贸区成立后,南沙形成了“双区”蓬勃发展的势头,全年实现 GDP1133.07 亿元,同比增长 13.3%,其中进出口总额 246.4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526亿元),同比增长 17.2%。2016年GDP 1278.76 亿元,同比增长 13.8%,其中进出口总值 1694.3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广州市总量的1/5,对广州外贸进出口增长贡献度高达 62.7%。2017年进出口总值19517482万元,同比增长15.2%。
在通关模式上南沙区也有自己的创新发展,2012年率先启动“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创新试点,与前海、横琴签署三地友好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013年大力推进“三个一”后申报数据项从原来169项减少到92项,大大简化了进出港货物的通关手续、缩短了通关时间、降低了通关成本,并作为“南沙模式”在全国口岸推广。2014年加快建设大通关体系,在关检“三个一”通关模式基础上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立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个互”合作机制,在实现“三个互” 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整合港口和口岸查验单位,将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港务局、广州港集团的办事窗口集中在口岸大厦,打造一个高效便利化的通关办事环境。2015年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引领作用,围绕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积极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着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新经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对外资和内资项目均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负面清单以外的项目(企业)统一实施备案管理,投资项目备案实现网上全程办理。“一照一码”改革在全国率先拓展至工商、质监、国税、地 税、海关、社保、统计、商务 8 个部门。大通关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快速验放、“互联网+易通关”、检验检疫“智检口岸”、跨境电商商品质量溯源等一批标志性改革,海关查验作业时间由原来的平均2小时减少为不到10分钟,货物转驳时间缩短为3-5小时,通关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关检“三互”通关模式是广东检验检疫局、广州海关在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创新监管制度,该模式叠加了关检合作“三个一”、海关无纸化通关、全关通、区域通关一体化、检验检疫通关单无纸化、无纸化报检、检验检疫一体化等改革成果,通过跨部门、跨地区通关协作,打破了以往关检合作“三个一”的區域局限,实现海关和检验检疫之间、内陆与沿海口岸之间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1\]。2016年智慧口岸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 版上线运行,实现口岸多部门业务“一点接入、一次申报、一次办结”,货物申报使用率超90%,国际航行船舶申报使用率达 100%。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易通关”、检验检疫“智检口岸”、全球进出口商品质量溯源体系2.0版、“智慧海事”系统、政府购买查验服务等一批标志性改革,形成了南沙“智慧口岸”品牌。2017建设制度创新高地,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着力打造“智慧口岸”品牌,形成 “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口岸通关环境。编制实施政府权责清单,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和“证照分离”改革,建立“互联网+”审批体系,完善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二、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舒尔茨1968年给制度下的定义是“我将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2\]。他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论述了制度的五种功能是提供便利、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信息、共担风险和提供公共品(服务)。他说“制度是某些服务的供给者,它们可以提供便利,便利是货币的特性之一。它们可以提供一种使交易费用降低的合约,如抵押贷款等;它们可以提供信息,正如市场与经济计划所从事的那样;它们可以共担风险,如保险;它们还可以提供公共品(服务),如学校,高速公路”。而制度经济学更集中于通过建立法律和政策以实施产权,学者们常常认为制度变迁是成本和收益的权衡\[3\]。新制度经济学的突破在于它把制度看作是影响经济绩效最主要的因素。借鉴周清杰(2003)提出的把公司治理效率的一般函数形式表示为:Ec = f(Ct,Ca,Co,Cc)(这里, Ec 为公司治理效率,Ct 、Ca 、Co 和 Cc分别代表治理的交易成本、代理成本、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以及遵循成本,其中 Cc
1.Ct是治理的交易成本,指外部各利益相关主体在与组织机构进行交易的整个过程中运用资源的成本,包括信息搜集成本、 缔约成本、 监督成本和强制履约的成本等。而治理的交易成本与治理效率呈反向变化,这是业界早已达成的共识,即交易成本越高、治理效率越低,交易成本越低、治理效率越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通关模式越简化,通关手续越简单,通关时间越短,企业的经济效益越高。这也很好解释了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海关不断加大对通关模式的改变,为企业通关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当然从自贸区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些改变也都初见成效。
2.Ca是代理成本,即由于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而导致的组织机构价值减少之绝对值,该指标与治理效率也呈反方向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关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尤其自贸区的一些新型通关模式,确实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在评价通关模式改革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海关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组织机构,亦即管理者和所有者不是同一个利益主体。例如海关的改革成本、维护成本等使用的是政府财政,不是企业资金,同样企业在核算自身效益的时候也未考虑政府便利因素带来的效益。短期来看企业效益确实提高不少,但长期来看,海关改革会带来政府财政支出,而企业纳税也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如果这部分成本也计入的话,企业效益势必会下降。
3.Co是组织成本,指建立组织机关,以及为确保这些权力机关正常运转所耗费的成本,这部分成本主要是基于制度性因素产生的。假设客观上存在与组织机构规模对应的最佳组织规模,为 C*o ,那么当 0
4. Cc是遵循成本或执行成本,即组织为执行正式制度所产生的成本,如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在官方指定媒体发布信息等活动中产生的成本。在既定外在制度的约束下, 遵循成本也是组织治理中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当组织严格服从外在制度时存在一个最大的遵循成本 C*c ,假设外在制度是合理的, 那么如果实际遵循成本小于 C*c , 则治理效率未达到最优,偏低。要提高治理效率, C c 也将随之增加,并且治理效率将呈现加速上升趋势,但当公司完全遵循外在制度的各种要求后, 遵循成本将达到其最大值C*c , 不再增加。因此,遵循成本有助于改进治理效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海关制度发生变化后,企业就在寻求遵循成本的最优,只有达到最优,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短期之内频繁的变动,企业也要不断的改变治理效率,才能降低遵循成本,这对企业也是负担。
三、几点思考
(一)制度的变迁是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循序变化
用科斯(1984)的话说,新制度经济学的特色在于它的确用了标准经济理论来分析制度的运作,去发现制度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5\]。当然,历史亦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接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中,才能理解过去。我们都知道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的过程;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的生产过程;是制度的交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因很多,但大致表现为两大类: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主要是:改革主体来自基层;程序为自下而上;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在改革成本的分摊上向后推移;在改革的顺序上是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和从外围向核心突破相结合;改革的路径是渐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主要是: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程序是自上而下的;激进性质;具有存量革命性质。
海关制度的变化,是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而动的,从历年的统计数据上看,海关通关模式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便利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尤其是一些通关手续的简便,通关时间的缩短等,但我们从上述的遵循成本分析也可以看出,如果短期频繁的制度变化,也会给企业造成应对方面的问题,以及前期适应成本的浪费。
(二)企业的受益立竿见影,海关的建设、维护、使用成本亦应考虑
近年来南沙海关在“三互”大通关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升级,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易通关”、检验检疫“智检口岸”、全球进出口商品质量溯源体系2.0版、“智慧海事”系统、政府购买查验服务等一批标志性改革,形成了南沙“智慧口岸”品牌,形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口岸通关环境。这些政策变化带来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广东顺德一家公司一批運抵广州南沙口岸,重826吨的韩国钢板,成功在顺德北滘申报进口,并在南沙完成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程序后,直接运至企业进行后续监管。这就省略了转关的手续,也减少了企业的等待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治理效率,当然海关也减少了转关监管手续,降低了监管风险。再如广东顺德浦项钢材有限公司负责报关的项经理表示,在新的通关模式下,企业可以在顺德一个地方办理完成通关手续,不用专门跑去南沙。“从韩国进口的钢材只需半天就可办结通关手续,通关时间比原来快了1天。”新型通关模式确实给企业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不要忽略了一个问题,海关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它本身其实也是有交易成本、代理成本、组织成本及遵循成本的。只是大家习惯性的把海关作为一个政府机构而非商事组织来看待,习惯把通关模式的变化看作是一个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忽视了它的成本。其实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虽是一种公共产品,但它也有供给和需求。我们现在看到通关模式改变给企业带来了效益,往往就忽视了是否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再加上制度成本分摊后延的影响,几乎没有哪家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会把这些便利制度带来的效益核算进去。长此以往,人们在衡量一个制度的合理性时,往往以受众对象为研究基础,忽略了制度本身的建设、使用和维护成本。
(三)合理均衡成本与收益、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我们知道制度的变迁是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亦是长期与短期的博弈。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组织机构的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往往是短期的,收益也是比较及时的,但组织成本和遵循成本往往是长期的,都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或者收益均衡。
但是海关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组织,我们在评价海关制度变迁效果的时候,往往只以企业是否受益、受益多少、如何受益等因素来衡量,这主要因为海关是政府职能部门,很少会用经济指标来衡量,所以当我们看到南沙自贸区通关模式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便利后,基本就肯定了制度变革的成功,而这些短期效益往往也容易让人忽视长期成本的存在,如果长期成本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对企业来说也是负担。当然,海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度的变迁更多的是适应时代的需求,不能简单的用成本和收益来衡量,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衡量一下,有利于未来制度变迁的科学性。
四、结语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南沙自贸区成立以来,通关数量明显增加,通关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简化了通关手续、缩短了通关时间、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本文在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旨在启示我们在看到企业受益的同时,也要注意这些受益是其他组织承担了一部分成本,不能仅仅从受众对象的角度来分析制度变革的成效,亦应把政府职能作为公共产品参与核算。
参考文献:
[1]李大林,关悦,岳俭宣.关检“三互”大通关模式率先落地南沙自贸片区[N].广州日报,2015—4—8(001).
[2]舒尔茨.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53.
[3]马晓静.基于制度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企业家精神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13(27):104—107.
[4]周清杰.公司治理效率: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3(3):57—62.
[5]欧阳日辉,徐光东.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J].南开经济研究,200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