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探析
2018-10-20曹超陈秋露
曹超 陈秋露
摘要:我国已将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绿色金融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了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并指出了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最后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体评价。
关键词:绿色金融;作用机理;总体评价
一、 绿色金融概述
1. 绿色金融定义。国内对于怎样统一定义绿色金融,基本上都是围绕金融在可持续發展中的作用角度展开。代表性观点认为绿色金融是通过约束和监督金融机构行为,促使金融机构重视生态环境,将绿色理念和意识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促进生态平衡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战略。
从对绿色金融理论研究深化程度出发,并结合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实践,本文对绿色金融定义如下:绿色金融是从金融与生态环境关系考虑,运用一系列金融手段,通过市场化运作,借助政策法规和相关监管机构约束金融部门和企业主体行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环保产业,满足绿色环保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关系。绿色金融是由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后产生的一个新兴概念,它是金融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深化,是传统金融的扩展。单纯从金融过程来看,本质上与传统金融无异,都是资金的融通,将闲置资金配置到资金稀缺的地方。但是由于生态环境资源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产权无法进行清晰的界定,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从社会整体宏观层面来思考,绿色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更加注重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权衡。传统金融将盈利放在首要位置,经济利益高于一切,具体到实际经济应用中,对环境污染、节能环保等生态效益问题考虑较少,主要是通过资源消耗、环境破坏来换取经济在短时间高速增长的粗放型方式。相反,绿色金融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基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金融经营中体现生态发展,其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通过利用金融的资金融通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引导社会富余资金的流向,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
1. 促进环保技术创新。绿色金融通过对污染企业施加环保约束,提高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促使污染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创新研发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科技水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量能耗,减少污染的排放,最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绿色低碳生产。一方面,由于三高型企业难以满足节能减排的约束而不得不加大对环保技术的投入,因此环保技术产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从而激励研究机构和政府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创新研发。另一方面,类似赤道原则的行业准则通过大大提高污染企业本身的生产成本,如果威胁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时,将极大地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从而改变企业生产偏好,加大环保技术的投入和创新研发。
2. 规范企业行为。通过在企业贷款环节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规范企业行为。商业银行在对企业提供信贷时要严格审查企业是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要严格限制其贷款额度,规范企业行为。例如,可以在我国A股市场中,建立绿色IPO通道,简化对环境友好型上市企业的审核程序。同时财政部要逐步完善贴息机制,加大对绿色环保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
3. 引导公众投资行为。作为信息劣势一方,公众在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上难以真正对污染型企业的生产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当公众从消费者转换为相关企业投资人后,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投资者不得不考虑企业环境风险来综合评估企业的实际市场投资回报率,这将极大地改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从而引导公众投资偏好,促使企业实行生态环保生产行为。由于A股市场环保型企业相对较少,在最近几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A股市场上的与环保相关的企业总能受到投资者的热捧。
4. 影响创业资本流向。资本成本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竞争力,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策略由于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自然成为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多方考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天使投资、VC、私募股权资本在寻找项目时会加大对环保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促使更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从而使投资结构更趋优化。例如,青云创投作为一家致力于投资清洁产业的风险投资,近年,投资了40多家创新技术企业,其所投企业基大多是节能、新材料、新能源、生态农业、可持续交通、清洁生产环保型科技企业。
5. 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由于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光靠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还需要政府积极的政策干预来解决外部性无法完全内生化的市场失灵问题。但由于政府的积极有效干预总是滞后于市场,而且政府的惩罚往往力度不大,加上对于企业的监督管理的缺失,难以真正影响污染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的唯GDP论,对于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审核的不重视,由此导致出现政府失灵问题。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通过充分考虑环境风险给日常金融活动带来的潜在风险,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和惩罚力度。因此通过利用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既能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又能有效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促进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
1.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我国经济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随之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化也给我国的发展和国民健康带来了沉重打击,经济增长潜力不断下降,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这从近年全国大中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空气中越来越严重的PM2.5含量可见一斑。据统计,全国在2014当年进行了空气质量跟踪监测的总共161个城市中,只有1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合格,合格率不到10%,我国75%的居民饮用水污染超标,19%的土地耕作面积遭到污染。对于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评估,不少专家和机构对此做了详细研究。陈玉宇和李宏彬通过测算估计,由于淮北相对严重的PM2.5空气浓度,使淮北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平均比淮南缩短5.5年。关于环境污染的经济成本,环保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指出,环境污染成本占GDP比重近年稳定在3%左右。而美国兰德机构估计,由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带来的污染成本损失在中国GDP的占比中分别高达6.5%、2.1%和1.1%。
2. 经济增长放缓,亟须转型升级。经过多年粗放式发展,我国面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上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我国却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CO2排放国。2013年底,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占全球总量的22.4%之多,同时我国CO2排放占全球29%,而美国和欧盟分别只占15%和10%。另一方面,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极低的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世界平均、美国和日本分别高出1.5倍、2.3倍和6倍。因此,优化我国产业和的能源结构迫在眉睫。
3. “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的国家战略需要。近年,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和个人海外投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由我国主导的亚投行、金砖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成立,迫切需要在相关投资中融入绿色金融理念,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金融交流与合作,学习其先进发展理念,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经济金融话语权和国际地位,同时契合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沿线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严重落后,资金需求缺口巨大。据研究估算,随着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每年需求高达1万亿美元,而到2020年则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增加到1.5万亿美元。近年我国对外投资屡创新高,2017年,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国家,我国的新增投资额高达143.6亿美元,这占了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2%。因此,在世界各国投资中,我国亟须加大对环境风险因素的考量,强化环境责任投资理念,努力维护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开创国际合作的新典范,实现相关各国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
4. 保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大计,如何在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风险的同时,提高项目收益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重要课题。2015年在中英两国的共同倡议和协调努力下,G20专门成立了绿色金融讨论小组,而且2016年杭州G20会议重点讨论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及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会议全面讨论当前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制度、经济障碍,通过分析世界各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和实践,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最新举措,实现世界经济的绿色发展。
四、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述评
1. 我国绿色金融、环保相关法律政策。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工作文件,可以看出我国政府較早就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囿于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对环境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曾经普遍面临的发展难题。
早在1981年,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其中便有对利用金融的杠杆作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指引。1995年出台制定的《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金融部门在银行贷款中要考虑环境因素,加大对环保和自然资源的重视,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内部分分行开始发放绿色信贷,标志着我国的绿色金融制度正式建立。2007年7月,有关部门出台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规定银行信贷必须符合国家产业经济政策要求,严格限制违规污染企业的银行信贷,这标志着中国绿色信贷制度的正式建立。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12月,央行颁布的《关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正式推出绿色债券。2016年3月和12月,上交所和发改委分别颁布了《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对绿色债券进行了具体规定。
国家层面,国务院2015年9月份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这是对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的首次全面阐释。2015年10月,国家十三五规划出台,明确规定:“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这说明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绿色金融迎来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2017 年十九大报告也再次强调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在加强绿色金融立法的同时,也积极出台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各项法律,加强环保法律制度建设,推动绿色金融立法发展。特别是新《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实现了环境保护立法的与时俱进。同时,我国近年还成立了相关绿色金融专业机构,如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绿金委等,这些团队广集智慧,为我国绿色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应该认识到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促进其发展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我国民众绿色发展理念意识淡薄,地方、中央政府经济增长唯GDP论的思想还在,相比发达国家在立法体系、市场发育程度等存在较大差距,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仍滞后实际经济发展需要。
2.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资金需求。近年,我国逐渐对生态环境加以应有的重视,摆脱过去粗放型增长模式,实现绿色转型。金融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应发挥其资金支持作用,为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但是应该看到鉴于我国的财政实力,我国面临较大的绿色金融资金缺口,亟须通过金融的引领支持作用,推动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马骏(2014)估计,2015年~2020年每年至少需要投入2万亿元到绿色环保行业。而据国研中心测算,我国绿色金融资金2015年~2020年每年需要高达2.9万亿元。而这些绿色金融投资需求,政府财政仅能出资10%~15%,其余的绝大部分必须来自社会富余资本。因此,必须通过金融手段,缓解财政压力,撬动数倍的社会富余资金积极投入到绿色领域,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
3.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评价。我国已将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为我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特别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发展较为滞后。
目前,绿色信贷在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市场份额中占有绝对领先地位,绿色信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商业银行的“两高一剩”贷款规模不断下降,而绿色信贷占比不断上升。以我国绿色金融最积极探索者和践行者,中国大陆第一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为例,其绿色信贷融资余额在银行贷款余额占比从2010年的4.58%分别上涨到2014、2015年的18.58%和25.50%。另外据兴业银行2017可持续发展报告统计,到2017年底,兴业银行已累计为14 395家企业提供超过14 562亿元的绿色融资,其中融资余额达到6 806亿元。“两高一剩”行业融资余额2017年底仅为503.99亿元,占比仅为3.4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12月我国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绿色金融债券后,中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取得了极大发展。据中债登统计,2016年,我国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 380亿元,占全球总发行(5 590亿元)的39%,成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2017年中国发行绿色债券达到2 486亿元,即使去掉不符合国际定义的,2017年符合国际定义的发行规模为1 543亿元,仅次于美国,占全球总发行仍高达15%。
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绿色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市场流动性相对较差,绿色金融占比仅为10%上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面临社会责任欠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不完善、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不强、投资者参与热情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一系列挑战。
五、 结论
绿色金融的发展及实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核心引导作用,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如何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光靠市场是无法彻底解决外部性问题,必须通过政策指引和体制建设,纠正市场价格条件下外部性无法内生化的问题。因此,在积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要加快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建设,实现降低绿色投资成本、提高污染项目的投资成本和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三大目标,为绿色金融的快速、创新发展培育相关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再论金融可持续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1998,(5).
[2] 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0,(8).
[3] 绿色金融工作小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4] 马骏.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
[5] 马骏,施娱.绿色金融政策和在中国的运用[J].新金融评论,2014,(2).
[6] 徐承红.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J].管理世界,2010,(7).
[7] 袁富华.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8).
[8] 张承惠,谢孟哲.中国绿色金融:经验、路径与国际借鉴[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号:18XNH003)。
作者简介:曹超(1989-),男,汉族,湖南省益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地方政府债务、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陈秋露(1996-),女,汉族,广东省阳江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宏观金融理论与政策。
收稿日期: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