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韩非学术思想渊源

2018-10-20王拓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韩非渊源学术思想

王拓

摘要:韩非是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亦是先秦思想的殿军。目前学界对韩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韩非子》著作考据及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历史意义方面,而未能将韩非的整个学术思想视作一个渐进、动态的学术演进过程,进而推演出整个先秦法家思想的学术渊源和生成路径。韩非乃韩国公子,早年受申子影响颇深;继而又研习黄老之术,将法家思想系统化、哲学化;韩非盛年之时拜荀子为师,有《杨权》《奸劫弑臣》篇传世;最后入秦,以《难言》绝笔。历史地解读韩非学术思想的起始、拓展、深化与定型是正确理解韩非思想的必要途径,也是深入研究法家思想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韩非;学术思想;渊源;诸子百家

中图分类号:G40-09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7-0148-03

目前学界对韩非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存在固定化、僵态化、片面化的问题。例如,单纯研究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内涵,或是研究韩非的性恶论、政治观、历史观等。但任何一位思想家和历史人物都是普通的人,都会经历由幼年至青年、壮年、盛年、老年的生命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交游和际遇都在他的学术作品中留有印记。韩非思想的形成并非是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一个丰富的演进过程。

一、韩非的学术生涯

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相关权威史料的记载,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应为韩釐王之子、韩桓惠王之弟、韩王安之叔,其出生时间大致为韩釐王即位之初,也就是公元前295年[1]。此时在战国七雄中,强秦逐渐崛起,韩国日渐衰微,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艰难存活。此时韩国的学术思想主要以国相申不害的法术刑名之学为主,韩非作为韩国的贵族就深受申子学术思想的熏陶。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是这样介绍申不害的: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2]。以司马迁著书之严谨,在写韩非之前先论申不害,可见申韩之间在学术渊源上的关联密切。韩非早年所做的《和氏》篇就是为“法术之士”立言,可视作是研习申不害术治和刑名之学的思想小结。

公元前276年,韩非因偶遇堂谿公而打开了通往黄老之学的大门,堂谿公出生于黄老之学风靡的楚国北境,是韩国的客卿。在《韩非子·问田》中记录了韩非与堂之间的对话,正是在这次思想碰撞后韩非开始研读黄老之学,并写出了《解老》《喻老》等名篇。在研读《老子》的过程中,韩非的学术思想日渐成熟,并以黄老之学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将法家的学理放置于哲学本体论的层面进行思辨。

公元前253年,韩非开始师从荀子,与他同时期学习的还有后来的秦国国相李斯。虽然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即便韩非不完全认可儒家学说,但他毕竟在中年之际师从荀子,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深化了韩非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而且孔子是诸子中最早传道讲学之人,很多法家的早期人物都曾是受教于孔子的弟子,虽然韩非与法家最终在思想上与儒家分道扬镳,但他们之间密切的学术渊源是不容置疑的。

韩非晚年的学术思想主要倾向于学以致用,对韩国内外交困的局面提出了很多对策,但是未能被韩王采纳。例如《饰邪》篇就是通过史实说明星象与占卜已经不能成为政策制定的度量,而只有严行法度才是富国图强的有效途径,而且在强秦不断崛起的过程中依附大国并不是存亡之策,只有依靠富国强兵,以法治为核心才能走出困局。

通过梳理韩非的学术思想演进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先秦子学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形成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基本经历了从刑名之术到黄老之学再融汇儒家思想到最后融合法、术、势成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二、韩非的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联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旧有的宗法制度被打破,新的封建制度正处于生成过程之中,原有的社会阶层也产生了融合与动荡。原有的贵族有的失去土地,渐渐沦为平民,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很多平民在占有土地拥有生产资料后也开始寻求政治上的话语权,“士”这一阶层逐渐崛起,而所谓的“十家九流”与“士”这一阶层的崛起密不可分,例如法家者流多为法术之士,墨家者流多为游侠之士,道家者流多为方术之士。与儒家、道家等流派相比,法家产生的时间较晚,所以在组织形式和思想内容上与其他各家各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诸子也密不可分,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及阴阳家均对韩非的思想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韩非与道家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认为申韩“本于黄老”,而庄子“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可见韩非、申不害、庄子都是发源于老子,只是庄子的哲学倾向于追逐个体的自由与觉醒,而申不害与韩非的思想则倾向于法治和政治等国家治理的范畴。由此可知,老子思想是源头,而法家思想是其中的一个支流。所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庄合传,是从思想源流上进行了慎重分析和认真把握的,正所谓是道法结合,兼采百家。道家是法家的哲学基础,而法家是道家思想在国家治理层面的一种极致的表现形式。道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于自然及宇宙万物的哲学探索与思辨,而韩非则非常明确地将“道”引入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之中,为道家的天人之道与法家的治国之道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现行的《韩非子》共计55篇,其中的《解老》《喻老》文辞绵密,条理深刻,是专门论述道家思想的篇章。韓非通过对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的改造与论证来证明法家思想的哲学深度与合法性,并以此作为其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提供基础。总体说来,《解老》与《喻老》的逻辑起点是“道”,而落脚点是“法”。如果说《解老》是在解读道家的观念上穿插进韩非自身的“君王之术”,那么《喻老》就是直接地以君主的视角来总结和讨论历史的兴衰了。《解老》和《喻老》两篇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以道释法的功利主义倾向。其实道家与法家的思想中都有救世之弊的思想取向,只是韩非的思想更为积极、更具有实操性。韩非通过反复研究和理解道家思想,将老子的终极理论援引到法家的现实政治模式之中,用老子的言论为法家路线提供理论基础,不仅为法家的律法思想找到了哲学基础,更弥补了法家理论在哲学层面上的缺失。在道法理论相结合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阐述法家的法、术、势思想,从而使得韩非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2韩非与儒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法两家的思想犹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每逢乱世统治者便会举起法家的大旗,用重典、重耕战,迅速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到了治世,统治者就倾向于遵从儒家的教化,用儒家的宗法、伦理、道德将人束缚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内,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虽然法家与儒家在产生年代、理论主张、哲学基础和治国模式方面相差较大,但是韩非因师承关系对儒家的思想继承颇多,并有针对性地形成了法家的历史观、天人观和哲学观。

首先,从人性观的角度而言,荀子强调人的本性中有趋利避害的趋向,即“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而韩非正是在荀子人性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人性恶的理论,并主张应该在管理过程中用激励制度去保护和奖励人性善的一面,用刑罚去惩处人性恶的一面。其次,在历史观方面韩非也继承了荀子的进化历史观。荀子认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相较于孔孟的历史观,荀子的历史观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升。而韩非更加坚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认为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最后,韩非在大一统观念上与儒家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韩非从荀子处继承而得的功利论、天人观、正名观都可以用“大一统”三个字来概括。

3韩非与墨家

与儒家和法家在后世广为流传而形成中国社会传统治理的“儒表法里”的局面不同的是,墨家在先秦时期就贵为显学,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墨家与儒家的思想分歧较大,却在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中央集权制、法后王的历史观和重耕战、务生产方面对法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韩非的君主专制思想受到墨家的“尚同”思想影响较大。所谓的“尚同”就是下至黎民百姓,中至文武百官都要与最高统帅天子保持观念上和信息上的一致性,这样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韩非更是通过运用国家之法、帝王之术和君主之势将墨家的“尚同”思想发扬光大。由于韩非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攻伐战争愈演愈烈,因此韩非思想中的功利主义较为浓重,这也与墨家关联密切。此外,墨家反对过度地拘泥于礼仪和丧葬,倡导节用和生产,这也是韩非思想中重生产、务耕战的思想来源。同时,墨家是先秦诸子中蕴含自然科学比较多的一个学派,这与墨子出身平民,较多地参加生产劳动有关,因此《墨子》的语言缜密而富有逻辑性,这对韩非的行文风格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韩非思想的主体内容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殿军人物,也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是后期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好利自为”的人性观、“事异备变”的历史观、“一断于法”的法治观、“君道无为”的君臣观、“富国强兵”的经济观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选取韩非的人性观、历史观和法治观来进行论述。

人性问题历来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所有学科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核心都是关乎人性的。在先秦子学中,儒家的孟子倡导“人性善”,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向善,因此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提倡构建以“礼”为核心的治理机制,通过“道之以德、其之以礼”的方式来维护封建王朝的运转。道家的老庄另辟蹊径,认为维持社会运转的是“道”,也就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对于人性没有进行过多的探究,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旋涡。法家的人性观以韩非最具有代表性,韩非认为人性本身具有趋利避害、好利自为的特点,因此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运用“赏”来调动人的积极性,用“罚”来抑制人性中的恶,这也是法家思想法治模式的根源。

先秦诸子历史观的形成经历了由神意志史观向理性史观转化的过程,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仁”与“德”,只有充满道德理想的君主才是历史的推动力量。而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因此,应当积极践行克己复礼才能使民风归于纯朴。而道家则认为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是“道”,也就是宇宙中的客观规律,而面对玄之又玄的道人们应该以一种虚静的方式无为处事。而法家的历史观是先秦诸子中比较先进的,认为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统治者应当坚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不断依靠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国家的发展。

法家学派就是源于“一断于法”而得名,在国家治理模式的选择上,儒家主张“以礼治国”,而韩非则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认为国家机器运转应当依凭法律,法律是一切国家行为的准则,只有依靠法律来进行国家治理,才能保障国家和君主的利益,以及政权的稳定。

5韩非思想的影响

法家是诸子中产生较晚的一个学派,在韩非将法家思想整合并形成体系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家学派。当今中国的依法治国与以韩非为代表人物的先秦法家相去两千多年,格局、语境、情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识因素和文化同构性的角度我们依然不能否认韩非思想的价值。韩非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韩非提出了大一统和封建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这对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是有利的: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有效地调动国内的资源进行漕运、河工、赈灾、抵御外敌,能确保百姓的生活安定。与儒家墨守成规提倡伦理教化不同的是韩非主张“世異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认为国家统治者应当根据国家所处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和对策,而不是僵化地恪守先王之法,这样“与时俱进”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国运稳固。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韩非的谋略和思想始终拘泥于君主御下、牧民的统治之术上,并没有将法家思想引入到一个更加宏大的视域之中,比如如何奖励耕战、如何发展生产、如何鼓励农耕等。这样使得数千年来的帝王只将精力集中在如何内斗、如何争权、如何掌权方面,在发展经济和促进国家长足发展的对策上就没有贡献出更有意义的操作路径。正如钱穆先生所说:韩非是荀子学生,他书中屡次推扬老子。但韩非只接受了荀、老两家只粗浅处,忽略了两家之高神博大处。无论孟、荀、庄、老,他们都站在全人类文化立场,以人群全体生活的理想为出发,而求此问题之解答。韩非的立场则太过狭窄,他的观点也太过浅近了[3]。

所以,从总体上看以韩非为核心的先秦法家将现实功利视为旗号,尽管具有实用性,但却丧失了一个国家意识形态所应具有的普世性和超越性,也就是说韩非的思想可以作为封建帝王的实际行动指南,但是却不宜大张旗鼓地写在旗帜上。正是出于这个缘故,法家思想只能尴尬地处于“阳儒阴法”“儒表法里”的阴影之中,长期居于隐匿之位。

参考文献:

[1]喻中.论韩非思想的演进历程[J].政法论丛,2017(12):60.

[2][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6:1421.

[3]钱穆.中國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77—78.

Abstract:Han Fei was an integrator of the Pre-qin legalist, and an outstanding philosopher of Pre-qi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Han Fei mainly focuses on the verification of his work Han Feizi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combining laws, methods, and potentials. However, the whole academic thought of Han Fei are not regarded as a gradual and dynamic academic evolution process to deduce the academic origin and generation path of the whole Pre-qin legalist ideology. Han Fei was a noble of Han state, influenced by Shen Buhai deeply. Then he studied Huang Laos thoughts, systematized and philosophized the legalist ideology. Han Fei learned from Xunzi, and wrote Yang Quan, Shi Chen and finally Nan Yan. Historically interpreting the origin, development, deepening and stereotype is a necessary way to understand his academic thoughts, and the only way to further study the thoughts of the legalists.

Key words:Han Fei; academic thoughts; origin; the ancient philosophers

(责任编辑:蒋琰)

猜你喜欢

韩非渊源学术思想
我说韩非(评论)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社会治理中的韩非思想方法论探讨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漫画
“正始之音”渊源考论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