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之博弈

2018-10-20杨秉辉

金山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棉石塔吴哥窟

杨秉辉

到 柬埔寨去旅游几乎都是为着看吴哥的 古迹。

公元802年国王贾亚瓦曼二世统一了高棉王国,在洞里萨湖北岸兴建国都,定名吴哥,期间几经兴废,历时400年,至公元1201年才建成。吴哥古迹分布于45平方公里的热带丛林中,主体上有大吴哥、小吴哥之分,小吴哥又称吴哥窟,实际上是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庙,而大吴哥则是一座曾经作为国都的城市。

可惜这个辉煌的王国没有能持续发展,加以暹罗人的不断侵扰,1431年国王篷里坷·亚特决定放弃吴哥迁都金边。奇怪的是偌大的一个王城,应该说还有祖宗陵墓,说放弃就放弃了,没有留下管理人员、没有善后处置,甚至没有任何记录,以至后来大家都“忘记”了这块祖宗的宝地。我以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丛林里发生了瘟疫,人非走即死,从此无人敢进。吴哥这个与中国长城、印度泰姬陵、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合称“亚洲四大奇迹”的古迹便从人间蒸发了。

直到19世纪,事情才有了转机。法国人亨利·默哈特偶然读了一本关于柬埔寨的书,对东南亚这个神奇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读的什么书不知道,有人说是法文版的、中国人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纪》。周达观曾奉元成祖派遣出使过该国,归国后著此书,对该国风土人情有详细的描述。1860年10月默哈特在当地法国教会的帮助下,找到几位向导,向森林深处进发。在暗无天日的大森林中走了5天,几位向导都要打退堂鼓了,但默哈特觉得脚下坚实了,他顿悟应是脚下“有路”了,果然,当林中的雾气渐渐退去之时,他们看到了远处五座巨大的石塔在朝霞映照下傲然挺立。这五座石塔便是今日柬埔寨国旗上的吴哥窟。

如今开发旅游,至景区之公路皆沥青铺就,宽阔平整,两侧大树参天。大吴哥之佛寺多为印度教庙宇,唯巴戎寺为佛教寺庙。巴戎寺有54座四面佛头像的石塔群,佛像高1.75至2.4米,所刻佛像皆慈眉善目,眼睑下垂,面带微笑,与蒙娜丽莎的微笑有异曲同工之妙。旅游界皆称之“高棉的微笑”。小吴哥亦称吴哥窟,不过这“窟”并不作“洞窟”解,事实上它是一座大型的寺庙,这“窟”字,来源于“佛窟”。小吴哥是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印度教神庙。建于公元12世纪、高棉全盛时期。吴哥窟由巨石累叠而成,并无粘合之剂,中空之石塔亦是由石块逐层向上收缩造成,其建筑工艺令人惊叹。

吴哥古迹多只存颓垣断壁,尚稍完整可供参观者有十来处,如巴芳寺、圣剑寺、变身塔、拓柯寺、达布笼寺、蟠龙寺、女王宫、巴肯寺、崩密烈等。吴哥建筑被弃于热带丛林中400余年,土、木之建筑早已不复存在,所余者皆石砌成,无一例外。石块重可达10吨以上,风雨难撼,但仍多处崩塌,崩塌之动力却来自植物。丛林之中各种植物种子落入石块之缝隙中,得水湿之利而生长。山石能压孙悟空,却压不了那些得热带丛林中阳光雨露滋养的大树,尤其那些具有板状根的大树。树根的生长竟能掀翻巨石垒起的庙宇,甚至将整个石屋包融其中。

供人参观之古迹多已清理,崩密烈则是一处代表着吴哥古迹当年被深藏于热带丛林中原样的景点。该处树高十丈,根粗盈尺。巨石被大树掀翻,散落一地,细看则見其中不乏有精美之雕刻,或花纹或仙女,一如在欧美博物馆橱窗中之所见者。石堆中再有小树成次生林,则树木与石雕、石雕与树木交织成人与自然博弈图。为保存自然破坏力之现场,又方便游人,当地旅游部门已在乱石堆上搭建木扶梯与通道供人行走。

在大吴哥、小吴哥看到的大多是柬埔寨先人的创造力,让你感到人力之伟大。而到了崩密烈则又让你领略到大自然的伟力。吴哥古迹向人们展示的便是这两个伟大力量的博弈。

鼓浪屿音乐厅

鼓浪屿有“音乐之岛”的美名。是日登岛,在码头附近即有人演奏民乐,并用麦克风扩音。走过马约翰广场则有一人演奏电吉他,并不时吹口哨,其声悠扬婉转,心甚奇之,驻足聆听良久,始信口哨亦能有此表现力。至菽庄花园门前又有人吹奏萨克斯。细观演奏诸人,皆艺术家打扮。据称民间艺术家需经考试发证方能在此演奏。及行至一有宽阔台阶之处,见有演出预告,是鼓浪屿之音乐厅,告示称下午有音乐会,毋须购票,欢迎入场云云。至此确信“音乐之岛”名不虚传。

猜你喜欢

高棉石塔吴哥窟
柬埔寨吴哥窟游进入小吴哥窟
我眼中的“高棉微笑”——吴哥窟游记
高棉的微笑
——柬埔寨吴哥文化艺术
林中的俩女孩
无缝人生
可怕的无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