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常见功能障碍的康复

2018-10-20商慧娟

健康大视野 2018年8期
关键词:老年病心肺功能障碍

商慧娟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8-250-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这也使得老年病患病率不断增加。调查表明,60岁以上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达到正常人口的3.2倍,伤残率为正常人口的3.6倍[1]。老年病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老年本身由于年龄大,各个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情况。这就使得脑萎缩、痴呆、骨质疏松、免疫功能下降等情况更易发生。这也使得老年人患病后恢复速度较年轻人更为缓慢。二是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这往往是患者的症状变得更加复杂。这些慢性病不易治愈,并不断加重,也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三是疾病的并发症增多。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衰退,体质相对薄弱,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高。如并发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血栓、心理障碍、器官衰竭等[2],[3]。这些特点使得老年病中,80%以上的疾病属于慢性病,且很多无法治愈,许多疾病还可能遗留功能上的后遺症,单纯的药物治疗方案难以明显改善某些疾病和器官功能衰退所产生的临床症状。比如脑血管疾病、脑外伤常遗留日常生活能力损害;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常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眼、耳等感受器和周围神经病等可能引起平衡功能障碍;冠心病、COPD等常可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等[4]。这些疾病所导致的功能上的损害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加速了衰老的发生。因此,加强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改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对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将对常见的适宜康复的功能障碍进行简要介绍。

1 日常生活能力障碍

日常生活能力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最必要的活动。常包括基础性日常活动和工具性日常活动。基础性日常活动包括进食、梳洗、穿衣、如厕、排便和转移(翻身、坐立、下床、使用轮椅、行走、上下楼梯等)。工具性日常活动包括开门、使用钥匙、撑伞、使用钱包、做饭、洗碗、扫地、擦地、洗衣、铺床、阅读、书写等。许多疾病,如脑血管病、脑外伤等常引起以上日常生活能力障碍。此时,通过针对性的肌力、耐力、平衡、协调、柔韧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康复是保证疗效的关键。在功能障碍发生初期,特别是三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更快更好地恢复功能。而两年之后的康复训练,则很难达到满意效果。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以提高力量、耐力、平衡功能为主的运动疗法和以恢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为主的作业疗法。运动疗法通过康复技师利用器械或徒手等方式,通过肌力训练、关节功能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易化训练、步行训练等,增加患者躯干、四肢运动的力量和平衡协调能力。但由于运动疗法可以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对于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更应该注意合理设定运动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制定科学的运动方式。作业疗法主要指导和帮助患者独立完成生活中的常用技能,如肢体的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多为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训练。比如训练患者使用钥匙开锁、使用扳手安装螺丝等。可以使患者更好的参与生活,是连接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桥梁。

2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理解力、判断力、计算力、记忆力等,是人与社会交互的重要能

力。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病患者,常引起认知功能损害[5]。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干预或延缓痴呆的进展,提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记忆、理解、分析计算能力。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记忆训练、推理训练、材料分类训练、自我管理训练等[6]。

3 平衡功能障碍

各种原因导致的视觉减退、前庭功能减退、脑功能损害、关节与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等均可引起患者平衡功能下降。平衡功能下降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跌倒的发生。而跌倒则是引起老年人摔伤、骨折的重要原因。通过肌力、协调性、柔韧性、姿势训练、心理教育等康复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4 心肺功能障碍

这类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引起。由于心功能、肺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引起机体出现缺氧症状,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心肺功能的康复训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根据患者当前心肺功能的耐受情况,通过各种有氧运动增加心肺储备功能,改善心输出量、肺活量等生理指标,增加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从而延缓器官功能衰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指导患者学习各种生活情景中的省力技术。其目的主要是使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独立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增加患者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具体的方法主要有(1)指导患者科学管理日常生活用品。让患者了解自己经常使用的主要的生活用品,并学会如何合理的摆放常用物品,掌握常用物品的摆放次序,使患者取用物品时简单直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2)规范患者活动的程序。通过对患者活动的规范,使患者掌握日常活动的次序,减少不合理的活动次序对心肺功能的影响。(3)指导患者学会简化动作。指导患者学会把日常活动中的活动简单化,用做功相对较少的动作完成同样的活动。(4)鼓励患者使用劳动工具。合理的使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辅助患者省时省力地完成复杂的劳动。[7]

参考文献

[1] 余晶波.人口老龄化:老年医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实用医学,2010,22(6):607-608.

[2] 宋岳涛,杨颖娜.老年病的特点与预防.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0):82-84.

[3] 陈民.老年病的临床特点及老年用药特点.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病暨老年心血管病诊治规范学术大会.2005,151-153.

[4] 陆惠华.老年病的特点与对策.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4,2(4):3-7.

[5]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71-173.

[6] 黄觉斌,张振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现代概念和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6):369-371.

[7] 胡丽华,徐国琴,谢巧萍等.社区康复护理对中重度慢阻肺患者稳定期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1(10):1034-1035.

猜你喜欢

老年病心肺功能障碍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人体衰老认知与测试量表构建及其在老年病中的应用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研究
新世纪经方治疗老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