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考
2018-10-20巴彦峰
【摘 要】 该文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倡议顺利的实施提出了诸多建议:需要抓住“一带一路”的主流,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关注沿线国家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深入进行国别研究;将倡议视作复杂的系统,注重统筹优化与顶层设计等。
【关键词】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吸取之前众多哲学及其方法的基础上,立足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从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具体的人的本性出发,探寻出的一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体系,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的学说,是在某一门具体学科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综合。“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推进全球化发展,深化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一、文献综述
在国内学者从哲学视角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中,王程、周丽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至少蕴含三点经济哲学思想:资本空间逻辑的合理运用、资本与权力关系的双向追问、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当代实现;[1]梁金贵、孙丽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角度出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形成过程与基本内涵,探究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哲学依据与实践把握,并据此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2]桑明旭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场语境、理论根基和时代价值三方面进行分析并解读;[3]李莉莉对“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的哲学智慧进行分析,认为其战略彰显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联系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平衡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倡议实践中要把握其“新”的特征。[4]
国内学界在哲学层面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和概念意义出发,论述了倡议的提出背景、过程和在全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点讨论倡议成功的必然性,但对推进过程中的具体性、操作性问题和方法论分析不足。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对“一带一路”推进过程的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析
1、矛盾即对立统一:“一带一路”需要抓住主流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组成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事物内部的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因此如果要分析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进行矛盾分析。看待“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从倡议的提出背景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不平衡逐步加剧,由旧的全球治理模式失灵所引发的难民潮、非传统安全危机、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频发,“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不断抬头,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地伤害与挑战。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是中国为应对全球的危机和挑战,推动全球化深入有序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倡议提出的背景是复杂困难的,而推进过程中同样面临如国际金融贸易环境不佳、逆全球化思潮阻碍、大国博弈的制掣等诸多挑战,与此同时境外媒体出现了一些唱衰“一带一路”的噪音、杂音。[5]诚然,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全球背景与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挑战,但是中国不仅勇于承担大国责任,而且更有能力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倡议提出的短短几年以来,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对外承包工程方面,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164份,新签合同额845.1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6.5%,同比增长21%;完成营业额432.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8.9%,同比增长1.2%。2016年,在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共建合作当中,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6.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0.6%。其中出口3.8万亿元,增长0.7%;进口2.4万亿元,增长0.5%。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为1260亿美元,增长36%。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5%。[6]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是可行的方案,蕴含更大的潜力。
事物作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不仅要看到“一带一路”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更要看到它存在的重大意义和光明的发展未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事物的主流。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各国民心,在各国的期待中出现,它符合客观规律,有助于引领全球治理2.0,带动全球化继续向前发展,让共赢发展从理念成为现实,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带一路”需要一国一策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采取了包括高层引领推动,签署合作框架,推动项目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平台作用等积极方式推动倡议的落实,倡议优先从沿线国家普遍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由贸易出发,全面推进与沿线各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们需注意到在认清矛盾普遍性的基础上,不但要从沿线各国的普遍关切出发,以体系化的方式推进倡议落实,还要关注到每个国家不同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政治制度各异,自然条件与先天禀赋不同,历史文化与民族心理也有很大的异质性,这种矛盾的特殊性也体现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殊性,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我国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在其政府选举更迭后被叫停接受审查,[7]同一个国家的两任政府做出不同的决策,这背后既有两个阶段不同政府的不同决策考量,也有不同阶段不同国际关系形势的影响。因此这种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绝对不能只从沿线国家的普遍需要和特点出发搞“一刀切”,政策“大包大揽”,还要加强国别研究,吸收智库、研究机构的力量,改变传统调研着眼于短期访谈、重视高层中层调研的方式,鼓励扎根做长期的田野调查,使得国别研究真正的面向当地人民,这样才能掌握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阶段的特殊性,才能针对这种特殊性制定不同的合作方式,最大程度地找到两国间利益和意愿的最大公约数,满足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真正实现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3、系统论:“一带一路”需要统筹优化
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即体系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系统有三个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我们在对待复杂事物时,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与部分,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联系中准确考察事物,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在这个高层次复杂的系统中,必须要立足系统的整体性,从促进共同繁荣,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出发,在充分发挥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能源、安全等诸多要素自身功能的同时,做到各项要素科学排列,形成有效结构,发挥“结构-功能”的互构作用,充分释放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系统预期目标。在具体的目标中,要做到“五通”:首先是政策沟通,它是倡议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沿线各国实现互利共赢的根本前提;二是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倡议建设的优先领域;三是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倡议建设的重点内容;四是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倡议建设的重要支撑;五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倡议建设的社会根基。[8]不仅要将这“五通”统一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大目标,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各要素的重要功能,科学协调推进,使其发挥最大合力。
顶层设计可以促进系统各要素的优化。最大程度的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有助于推动整体倡议的有序可持续发展。在高层的推动下,自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和68个国家与国际组织达成了相关协议,尤其是高层互访,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同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等战略的有效对接,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建立有效框架。在具体落实层面中国已经和相关国家形成多层双边与多边机制,例如在双边层面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部与中国河南贵友实业集团就开发吉尔吉斯斯坦“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签署经贸领域合作备忘录;在多边层面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亚太经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区域合作机制进行统筹合作,[9]顶层设计为具体要素实施搭建了框架与系统结构,不仅让系统层次升级运行更顺畅,也为各要素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在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基础上,正确改造世界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科学指导和有力工具,中国共产党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社科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科学决策,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新民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胜利,并成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時代,由此可见在改造世界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治理困局所提供的“中国方案”,倡议的实践与落实也必须运用贯彻科学方法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正确判断沿线国家普遍性与特点,深入进行国别研究,制定相应的对应方案。我们更要将“一带一路”倡议看做一个复杂的系统,既从整体把握也从各要素入手,注重要素间的优化配置,实现“功能-结构”的良性互动,将倡议的长远目标愿景与“五通”具体要求有机联系,在顶层设计方面为要素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与框架。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才能使“一带一路”倡议顺利落实,最终实现共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王程,周丽. ”一带一路”的经济哲学追问[J].现代经济探讨,2015.10.30-34.
[2] 梁金贵.孙丽娟.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阈下“一带一路”发展研究[J].实事求是,2017.01.5-8.
[3] 桑明旭.“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场语境、理论根基与时代价值——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解读[J].宁夏社会科学,2016.02.5-9.
[4] 李莉莉.“一带一路”战略的哲学思考[J].学理论,2016.11.13-15.
[5] 何茂春.“一带一路”的理解与误解[N].国际商报,2015-07-16(4).
[6] 数据来自于中国“一带一路”官网“大数据解读“一带一路”板块.
[7] 赵忆宁.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不是中国的海外“飞地”[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03-27(7).
[8]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9] 刘伟. 读懂“一带一路”蓝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50-163.
【作者简介】
巴彦峰(1994—)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