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
2018-10-20安纪文
安纪文
【摘 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7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最后总结所得结果。结果:70例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后,可见供血动脉的患者有60例,共计69支,其中30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31支供血动脉,20例患者为肝转移癌,18支供血动脉,12例患者为肝局灶结节增生,11支供血动脉,8例患者为肝血管瘤,8支供血动脉。结论: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可以将肿瘤血供状况充分显示,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肝脏肿瘤性病变;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8-197-02
肝脏解剖具有复杂性,同时会涉及诸多血管,临床常选择的方法为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由此可见,术前对血管情况充分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可以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对预后进行判断[1]。为此,本文要研究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的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70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39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63.54士8.69岁。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18例。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
1.2 方法 70例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多期增强扫描(GE Lightspeed VCT64),让其保持仰卧位,扫描前15分钟加强水的摄入,800ml,这样可以确保胃肠道充盈,防止受到高密度造影剂的影响。之后设置扫描参数,即:层厚和层距分别为0.625mm、5.0mm,螺距为0.984,进床速度和扫描速度分别为39.38mm/周、0.6s/周,管电压和管电流的参数为120kV、400mA,图像矩阵为512×512,扫描视野为36.0cm。在此期间需结合患者的病变状况对扫描范围予以明确,同时利用高压注射器将碘海醇造影剂注入肘静脉,使用剂量为100ml,注入的速率為每秒3.0ml。动脉期实施增强扫描时延迟时间为25秒,并对原始扫描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层厚和间隔参数为1.25mm,利用标准重建方法将数据向AW4.4工作站传送。最后选择动脉期数据实施血管重组,并进行以下操作,如: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和最大密度投影[2]。
1.3 指标的判定[3] 对患者检查后的供血动脉分布情况和供血动脉特征进行统计,最后记录各项数据结果。
2 研究结果
2.1 肝脏肿瘤供血动脉的分布 70例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可见供血动脉的患者有60例,共计69支,其中30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31支供血动脉,20例患者为肝转移癌,18支供血动脉,12例患者为肝局灶结节增生,11支供血动脉,8例患者为肝血管瘤,8支供血动脉,如表1:
2.2 肝脏肿瘤供血动脉的供血动脉特征 原发性肝癌的供血动脉特征以增粗迂曲、分支、紊乱为主,肝转移癌供血动脉特征未发生改变的比例可达88.9%;肝局灶结节增生的供血动脉特征以增粗迂曲改变为主,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特征未发生任何变化,比例可达100%,如表2:
2.3 肝脏肿瘤和附近血管的相关性 通过对患者实施容积再现、最大密度透析和多平面重组可知,原发性肝癌患者周围血管的侵袭程度不同,肝癌患者的动脉瘘清晰可见,肝转移癌、肝局灶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附近血管发生推移和压迫。
3 讨论
近年来,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CT血管成像凭借诸多优势受到了临床的高度认可。有学者研究后指出,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符合率较高,其不仅可以将血管狭窄、闭塞和管壁钙化充分体现,同时还可以对软斑块的数目、形态和范围充分掌握,还可以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和侵犯情况[4]。
恶性肿瘤的特点以侵袭性为主,静脉壁相对较弱,一旦被肿瘤包绕会引发管腔狭窄和管壁毛糙,与此同时静脉管腔具有较慢的血流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管腔发生闭塞。若动脉的管壁弹性较好,管腔较细,虽然会被肿瘤包埋,但是出现管腔狭窄和内壁毛糙的几率较低。另外,恶性肿瘤若血供丰富,常表现为以下特征,如:增粗、迂曲和分支血供变多,同时会伴有紊乱扭曲,认为与局部血流增大存在相关性,血供分值变多和紊乱与新生血管过度生长有着直接关系[5]。此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原发性肝癌的供血动脉特征以增粗迂曲、分支、紊乱为主,肝转移癌供血动脉特征未发生改变的比例可达88.9%;肝局灶结节增生的供血动脉特征以增粗迂曲改变为主,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特征未发生任何变化,比例可达100%,这一结果足以证实了多层螺旋CT血供成像技术的优势和临床可行性。
综上总结,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可以将肿瘤血供状况充分显示,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参考文献
[1] 冯美琼,李庆明.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技术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3):572-574.
[2] 徐仲明,张华山,汪小舟等.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在肝Ca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2):29-31.
[3] 董利刚,胡春艾,夏平等.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学特点及鉴别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2):60-61,87.
[4] 王科星,李春霞.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探讨[J].当代医学,2014(16):3-4,5.
[5] 李娜.浅析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学特点及鉴别价值比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2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