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

2018-10-20安纪文

健康大视野 2018年8期
关键词:性病变供血螺旋

安纪文

【摘 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7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最后总结所得结果。结果:70例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后,可见供血动脉的患者有60例,共计69支,其中30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31支供血动脉,20例患者为肝转移癌,18支供血动脉,12例患者为肝局灶结节增生,11支供血动脉,8例患者为肝血管瘤,8支供血动脉。结论: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可以将肿瘤血供状况充分显示,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肝脏肿瘤性病变;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8-197-02

肝脏解剖具有复杂性,同时会涉及诸多血管,临床常选择的方法为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由此可见,术前对血管情况充分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可以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对预后进行判断[1]。为此,本文要研究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的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70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39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63.54士8.69岁。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18例。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

1.2 方法 70例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多期增强扫描(GE Lightspeed VCT64),让其保持仰卧位,扫描前15分钟加强水的摄入,800ml,这样可以确保胃肠道充盈,防止受到高密度造影剂的影响。之后设置扫描参数,即:层厚和层距分别为0.625mm、5.0mm,螺距为0.984,进床速度和扫描速度分别为39.38mm/周、0.6s/周,管电压和管电流的参数为120kV、400mA,图像矩阵为512×512,扫描视野为36.0cm。在此期间需结合患者的病变状况对扫描范围予以明确,同时利用高压注射器将碘海醇造影剂注入肘静脉,使用剂量为100ml,注入的速率為每秒3.0ml。动脉期实施增强扫描时延迟时间为25秒,并对原始扫描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层厚和间隔参数为1.25mm,利用标准重建方法将数据向AW4.4工作站传送。最后选择动脉期数据实施血管重组,并进行以下操作,如: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和最大密度投影[2]。

1.3 指标的判定[3] 对患者检查后的供血动脉分布情况和供血动脉特征进行统计,最后记录各项数据结果。

2 研究结果

2.1 肝脏肿瘤供血动脉的分布 70例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可见供血动脉的患者有60例,共计69支,其中30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31支供血动脉,20例患者为肝转移癌,18支供血动脉,12例患者为肝局灶结节增生,11支供血动脉,8例患者为肝血管瘤,8支供血动脉,如表1:

2.2 肝脏肿瘤供血动脉的供血动脉特征 原发性肝癌的供血动脉特征以增粗迂曲、分支、紊乱为主,肝转移癌供血动脉特征未发生改变的比例可达88.9%;肝局灶结节增生的供血动脉特征以增粗迂曲改变为主,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特征未发生任何变化,比例可达100%,如表2:

2.3 肝脏肿瘤和附近血管的相关性 通过对患者实施容积再现、最大密度透析和多平面重组可知,原发性肝癌患者周围血管的侵袭程度不同,肝癌患者的动脉瘘清晰可见,肝转移癌、肝局灶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附近血管发生推移和压迫。

3 讨论

近年来,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CT血管成像凭借诸多优势受到了临床的高度认可。有学者研究后指出,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符合率较高,其不仅可以将血管狭窄、闭塞和管壁钙化充分体现,同时还可以对软斑块的数目、形态和范围充分掌握,还可以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和侵犯情况[4]。

恶性肿瘤的特点以侵袭性为主,静脉壁相对较弱,一旦被肿瘤包绕会引发管腔狭窄和管壁毛糙,与此同时静脉管腔具有较慢的血流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管腔发生闭塞。若动脉的管壁弹性较好,管腔较细,虽然会被肿瘤包埋,但是出现管腔狭窄和内壁毛糙的几率较低。另外,恶性肿瘤若血供丰富,常表现为以下特征,如:增粗、迂曲和分支血供变多,同时会伴有紊乱扭曲,认为与局部血流增大存在相关性,血供分值变多和紊乱与新生血管过度生长有着直接关系[5]。此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原发性肝癌的供血动脉特征以增粗迂曲、分支、紊乱为主,肝转移癌供血动脉特征未发生改变的比例可达88.9%;肝局灶结节增生的供血动脉特征以增粗迂曲改变为主,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特征未发生任何变化,比例可达100%,这一结果足以证实了多层螺旋CT血供成像技术的优势和临床可行性。

综上总结,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可以将肿瘤血供状况充分显示,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参考文献

[1] 冯美琼,李庆明.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技术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3):572-574.

[2] 徐仲明,张华山,汪小舟等.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在肝Ca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2):29-31.

[3] 董利刚,胡春艾,夏平等.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学特点及鉴别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2):60-61,87.

[4] 王科星,李春霞.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探讨[J].当代医学,2014(16):3-4,5.

[5] 李娜.浅析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学特点及鉴别价值比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22):24-25.

猜你喜欢

性病变供血螺旋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支气管镜下径向超声引导联合测量技术在肺周围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螺旋变变变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